“家里挣2000元,抵得上出门挣5000元”“就是,还不耽误我照顾娃娃读书”……清晨,地处白水江畔的昭通市镇雄县盐源镇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村民三三两两一边聊天,一边朝着村口的源履昌鞋业赶去,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村民们务工的源履昌鞋业厂,是盐源镇以开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盘活闲置烟站,招引能人小商,建成的一家鞋厂。盐源镇山高坡陡,沟壑纵深。“出门耕作就爬坡,手脚并用攀山顶,稍不留神滚沟底……”这首在流传的歌谣,形象描述了当地自然条件差、耕地少、交通闭塞的状况。
为此,当地抓住“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的难得机遇,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反复论证可行性后,盘活遗留荒废的盐源烟站,引进丰富行业经验的镇雄籍老板,在场地租赁、市场准入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最终建成占地2000余亩的鞋厂,并引入裁断机、烘边机、烫压机、削皮机、打磨机、喷漆机等先进设备,配备40台针车机和1条成型流水线,形成完整高效的生产体系。2025年6月投入生产以来,已吸纳村民41人,主要从事布鞋、平板鞋及鞋帮加工,日生产能力逾500双,实现产值近60万元。
走进车间,生产线正在紧张地运转着,村民们有条不紊地把控好每道关口,经过裁剪、压封、打码、贴标、消毒、检验等步骤后,一双漂亮结实的布鞋缓缓通过自动传送设备,进行打包装车。
36岁的杨秋梅,是该镇铁炉村桥上组的一个陪读妈妈,带着3个孩子在集镇上租房读书,自身无收入来源,仅靠丈夫在浙江工地上务工收入。引进鞋厂后,她第一时间来应聘上岗,现在已能独立做最难的鞋面双针,线迹的宽度和长度把握得炉火纯青,工资也从最初2000元提升到3800元,有力缓解家庭压力,真正实现赚钱养家两不误。
杨秋梅仅仅是41名村民中的其中一员,她从学手到技工的经历,印证着鞋厂管理的科学性。鞋厂实行灵活多元的薪酬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和保底工资相结合,不同岗位适配不同工资模式。对针车部门采用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对裁断和成型部门实行月保底工资,稳定保障。目前,员工人均月收入约3500元,有效激发了村民们务工积极性和收入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当前电商、直播带货风生水起,该镇党委正谋划与网红合作或培养本土网红,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模式,在抖音、淘宝等平台开设店铺,培训直播带货团队,发展线上经济,开辟发展空间,帮助鞋厂扩大销售范围。
云南网记者 韩艳慧 通讯员 武俊梅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