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赤水河发源地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互融共促,书写着“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的精彩答卷。
“以前巡河靠‘单打独斗’,现在各族兄弟都来帮忙。”果珠彝族乡鱼洞村义务巡河队队长姚明昌的感慨,道出了镇雄护河力量的深刻转变。
民族团结欢歌
果珠彝族乡户籍人口12552户49169人,其中彝族2325户10443人,苗族408户173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76%。近年来,该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评选内容,通过“同心河”等特色活动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融的桥梁,让各族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2021年起,彝族村民王朝方、樊金华等主动加入巡河队,与汉族乡亲并肩守护鱼洞河,让“民族齐心、共护碧水”成为赤水河畔最动人的风景。
在流域核心区的大湾镇,该镇紧随全县“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行动步伐,主动争取上级关心支持,充分发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赤水河保护治理实现双丰收,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赤水河之春
“保护赤水河,不仅是生态责任,更是凝聚各族群众的纽带。”镇雄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镇雄县一是汇聚团结合力,吹响“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集结号;二是扛实护河担当,答好“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责任卷;三是践行“两山理论”,唱响“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致富曲;四是拓展协作外延,增强“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联动力,全力做好“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答卷。赤水河(镇雄段)的78.8万各族群众,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共同绘就“河畅、水清、鱼游、岸绿、景美”的幸福图景,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民族亲”的亮眼答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赤水源放歌
“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换来了赤水河的生态蝶变。如今,赤水河(镇雄段)断面水质长期保持Ⅱ类,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升,鱼类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至43种,包括金沙鲈鲤、青石爬鮡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重现踪迹,消失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也再度现身。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的典范。
生态向好的底色上,民族团结的果实愈发饱满。镇雄县将护河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截至目前,流域沿线已建成产业基地36万亩,建成生态长廊20.7公里、河道生态防护林带434.54公里,新造人工林4.1万亩,发展绿色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抓好转移就业,带动各族群众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
鸡鸣三省大桥
“我们将推动‘民族大团结+保护赤水河’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延伸。”镇雄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以民族团结为纽带,争创“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各族群众。届时,民族团结之花将在水清岸绿的赤水河畔,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