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按照国家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要求,通过机制建设、阵地坚守、家校联动等举措,推动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石榴花开、芬芳四溢”的和美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先后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称号。
机制领航,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作为镇雄县人民政府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创办的重点学校,该校自2016年建校以来,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列入教职工学年考核的重要内容,精心规划、定期研究、周密部署、分类推进,形成“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工作格局。依托三级党组织架构,学校定期组织教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展“三全育人”实践探索,通过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模式,促进“同住、同学、同成长”。截至2025年春季学期,学校已形成学校办学规模达174个教学班级,有教职工664人、学生8633人,各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互学互鉴,共同成长。
阵地筑基,厚植共同体意识根基。学校深耕课堂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每周开设1节民族团结主题教育课,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载体,强化“五个认同”教育;创新开展“读一本民族团结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新歌、看一部民族团结影片、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写一篇主题文章”的“五个一”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定期举办“非遗”文化展示和传习实践活动,进而激发师生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艺术作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组织师生到巴溜贺龙指挥部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各族师生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设置民族文化宣传栏、民族团结知识展板等,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师生心灵深处,举办学生乐于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运动会、晚会等交流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三年,学校累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40余场、红色教育实践28次,覆盖师生1.2万余人次。
协同赋能,拓展教育辐射半径。学校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学校之家”为平台,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及留守学生建立档案,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争取社会捐资助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帮助各族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注脚。2019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连续创造中考、高考奇迹,一本上线率从 2021年90.1%提升至2024年92.51%,录取清华北大人数从2021年4人提升至2024年13人。今年全校屏蔽2人(全省排名前50),特控线上线率95.24%。
如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共同成长,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中绚丽绽放。学校将继续丰富活动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深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