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雄县始终围绕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立足“田间地头零工经济”,将零散用工需求与劳动力高效对接,推动零工市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产业转化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让群众增收、顾家两不误。
聚焦技能水平,实现“三个壮大”
通过开设“田间学校”“车间课堂”等,着力为零工群体赋能,实现务工人员从“人岗适配”向“人岗双赢”转型升级。一是聚焦引领壮大骨干。依托科技特派团力量,推动农科人员下沉田间地头,提供选地选种、科学种植、采摘加工等全方位科技服务,推动农特产品种植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为零工群体打造稳定的就业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县有懂技术、会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120名,成功申报2名市级、3名县级“乡村工匠”,有效增强了零工群体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突出重点壮大基础。按照“产业大户+村组干部+普通农户+零工”四级架构开展定向培训,在种植基础分散、薄弱的区域,采用“集中授课+现场示范+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品质量与产量双提升。截至目前,共开展定向培训45期,参与“田间课堂”培训1700余人次,开展科技赋能培训100余场次,参训5300余人次,为零工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延伸服务壮大规模。创新推出“操作手册+扫码培训”数字化培训模式,将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分类制作嵌入专属二维码,免费推送小组群、网格群等,群众扫码即可学习,打破传统集中授课的时空限制,实现培训资源“一键触达”,真正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随用随学”,有效解决了群众“工学矛盾”,切实将优质培训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聚焦人岗适配,实现“三个精准”
构建“乡镇汇总牵头+村级摸排劳力+线上实时发布”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农户就近就业增收与企业用工保障双赢。一是需求动态摸底,精准掌握用工“需求表”。由乡(镇)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主动与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用工主体保持密切沟通,实时跟踪“种、管、收”动态更新用工清单。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创新推出多元化灵活务工制度。针对零工群体需求,推行点工、承包管护等工作模式,结算方式涵盖日结、月结,计酬方式包含计时、计重等多种形式,日收入可达80-150元,有效保障零工群体劳有所得。截至目前,镇雄共建成22个田间地头产品加工车间,提供10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二是信息精准推送,精准发布用工“信息图”。以村组、网格为单元,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网格员为“信息员”,动态走访摸排劳动力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信息,及时跟踪掌握用工需求,利用公告栏、微信群、抖音等线上线下渠道,即时发布用工岗位、时间及薪资详情,打破信息壁垒,破解“就业难”。以芒部镇思农食品车间为例,工人邓书军从家骑车仅需10分钟就能到岗,日薪150元,三个月累计增收1.35万元。三是劳力高效匹配,精准开展用工“一盘棋”。依托全县“劳动力基础数据库”,遵循“自愿报名、技能匹配、就近分配”原则,发挥村组干部“人熟地熟”优势,精准引导劳动力跨乡镇、跨村流动。通过建立“一村发布、多村响应”联动模式,实现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破解“农闲无收入、农忙招工难”困局。
聚焦利益联结,实现“三个提升”
积极探索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零工”等多元利益联结模式,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联动、集体经济赋能,让群众“融入产业链,富在产业链”,构建多方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政策激励稳运行,企业发展信心大提升。推出“633”创业贷款(6万元贷款+3年全额贴息+吸纳就业奖补3万元),降低返乡创业就业门槛。同时,建立阶梯式稳岗补贴机制,对带动本地劳动力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且月薪不低于1500元的企业,按每人600元给予稳岗补贴,激发企业用工积极性。此外,在产业基地设置流动维权点,由村组干部担任“务工联络员”,全程跟进工资支付、协调劳务纠纷,为务工人员撑起“权益保护伞”,有效维护了零工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利益联结模式的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633”创业贷款2561户,金额达9358万元,带动就业7180人。二是联农带农促增收,群众资源利用效能大提升。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企业统一承接市场订单,实行品种、技术、标准、收购“四统一”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保证群众种植的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有价格,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赢”,促进农户在产业链上多重获益,让“土疙瘩”变“致富宝”。例如,在辣椒、魔芋等特色产业中,农户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益,又能在基地务工赚取工资,还可按订单种植获取稳定销售收入,实现“一份土地,多重收益”。三是集体经济壮筋骨,组织效能发挥大提升。发挥村党组织“上联市场、下接农户”的核心纽带作用,推广“村党总支+集体公司+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村集体公司深度参与土地流转协调、产品集中收购、订单种植对接等环节,通过与企业共建标准化产业基地,探索服务创收、入股分红等多元盈利路径,为群众创造就业岗位。以雨河镇龙井村为例,村集体公司同本地企业云辣龙瑞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打造1300亩辣椒基地,带动全镇1.2万亩基地年用工18万人次,发放劳务费2700万元。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