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操场上,孩子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素描绘画、参加体育活动、进行兴趣阅读、练习播音主持……开启了一天的暑期托管生活。辅导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满满的爱心带着孩子们开启“暑托之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努力将家长的“操心事”办成“暖心事”。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260万余人,在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返贫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多达9.2万人。为解决孩子无人照管的问题,暑期开始以来,昭通市创新打造“暑期集中关爱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协同关爱体系,依托阵地“硬实力”,强化关爱“软实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精准帮扶措施,丰富儿童暑期生活。这一探索实践,不仅为解决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注重超前谋划,“一盘棋”部署
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提前谋划,5月以来相继召开了3次暑期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专题会作出部署。民政部门紧跟儿童需求,统筹调配力量,摸清底数,细化措施,明确服务点位责任人员,督促扛起安全主体责任,全力保障阵地建设、活动组织等经费,加强过程管控和跟踪调度,确保暑期儿童关爱服务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关爱服务期间“零事故”。
在暑假首周,11个县(市、区)陆续启动关爱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暑期集中关爱服务。截至6月30日,投入第一批资金11.02万元,其中,绥江县政府投入资金8.8万元,用于餐费、志愿者补贴、活动物资等;大关县引进“童食健康”儿童食育项目,投入资金2.06万元,覆盖103个点位3090名儿童;永善县施永青基金会投入资金1370元,覆盖1个点位75名儿童。彝良县发界安置区“一老一小”爱心家园现场举行了捐赠仪式,7家爱心企业捐赠资金5.9万元,为老人和儿童提供优质服务空间。威信县马河村驻村工作队负责儿童假期活动开展的物资保障。
科学设置点位,“一张网”布局
针对留守儿童分布广、需求多元的特点,昭通创新采取“固定阵地+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依托儿童之家等阵地提供“四点半课堂”等常规服务;另一方面组建“移动儿童之家”,将关爱送到偏远山区。
昭通以儿童之家、未保中心和儿童福利院为依托,按儿童参与情况科学合理布局,确定关爱点位,真正做到“乡镇有托点、村村可送托”。截至7月10日,全市开放关爱点位995个,其中,儿童之家874个,未保中心6个,儿童福利院4个,“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体21个。
大关县靖安安置区作为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留守儿童暑期看管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在“一老一小”一体化关爱服务中心设置点位,160余名留守儿童在12名志愿者的陪伴下,开启“活动为主、教学为辅”的暑期生活。
盐津县以儿童之家为中心,联动县乡社工、志愿者、社区力量,举办“盐出有爱·慈护童夏”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以“学业支持+心理关爱+素养拓展+安全守护”的模式进行,织就一张有温度的守护网。
巧家县玉屏街道办事处6个移民社区儿童之家暑假爱心托班全部开班,100余名儿童在这里开启了暑期快乐时光。水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25年暑期集中关爱正式开班,让30余名留守困境儿童的假期既有知识的厚度,又有成长的温度。威信县为期40天的20个“儿童之家”服务点相继铺开关爱服务工作。
联结各方力量,“一面旗”引领
为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昭通注重发挥退休教师、热心家长、返乡大学生、专业社工等群体的作用,使其组成志愿者参与集中关爱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招募1792名志愿者,其中,驻村工作队607人,爱心妈妈584人,返乡大学生324人,其他282人。
共青团昭通学院委员会志愿服务基地在昭阳区儿童福利院揭牌成立,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专业+需求”的定制化志愿服务,昭通学院132名志愿者为儿童福利院孩子们建立了个人辅导档案。
盐津县积极探索村社区“爱心家庭”志愿服务,遴选出一批“有爱心、有时间、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与周边留守儿童“一对一”“一对多”结对。
大关县宣传部、妇联,天星镇人民政府,昭通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走进天星镇朝阳社区、毛坝村,开展了“大关县‘鸽子花’志愿服务——爱心爸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活动”,宣讲防溺水、防性侵、防拐骗、健康小知识等。
鲁甸县民政局联合社工部、教体、团委开办暑期托管班,托管班实行“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群团助力+公益服务”的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精心设计内容,“一站式”关爱
“减轻了家长的压力和负担,也不用再为孩子的暑假生活而恼。”
“让外出打工的家长可以安心务工,无后顾之忧。”提起暑期托管服务,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今年,昭通在暑期托管服务的覆盖范围、课程设计、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昭通各地根据开放点位因地制宜设计好服务内容,以集体游戏、文体娱乐、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活动为主,辅以思政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有限资源下,重点开展“4个1”关爱服务:每天1次安全守护,每周1次兴趣拓展,每周1次心理健康关怀,每月1次社会融入体验。采取“3+X”模式,村级儿童之家每天固定开放不少于3小时,根据儿童年龄分组安排不同时段活动。
永善县正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物质+服务”项目,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当好时间管理者·走好小小人生路”儿童自我探索成长营活动,吸引了40余名儿童积极参与。
巧家县白鹤滩街道办事处“安全护航,成长无忧”暑期夏令营,60余名孩子将体验为期30天的课程活动,社工团队精心设计了多元化课程体系,涵盖作业辅导、安全教育、手工创作、绘画艺术等,同时融入户外运动、团队游戏等趣味活动。盐津县对于非民政对象的儿童,建立爱心家庭帮扶监测机制,让每一份爱都能精准送达。
创新关爱模式,“一份爱”流动
对参加不了学校集中托管、儿童之家集中关爱的儿童,昭通组建“移动儿童之家”,轮流到村(社区)组织开展集中关爱活动,或提供上门关爱服务。
威信县以“儿童之家”为突破口,秉持“儿童在哪里,儿童之家就建在哪里”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推行“会动的儿童之家”运行机制,将“儿童之家”活动“搬”至各村(社区),倾力打造儿童“家门口”的“温馨驿站”。
盐津县以“移动的儿童之家”为载体,采用“集中关爱+流动服务+爱心家庭”的多元模式开展假期关爱服务,对于因交通不便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参与集中关爱的留守儿童,将儿童之家“移动”到孩子家中或所在片区,全县10个乡(镇)100个村(社区)全面铺开,确保关爱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一个个感人的帮扶故事。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是各方力量齐心协力的担当,更是全社会共同守护祖国未来的生动实践。相信随着关爱体系的不断完善,昭通的孩子们定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