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产业园”带动就近创业就业
本刊调研组
今年春节刚过,昭通市镇雄县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里的生产车间,早已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灿烂的笑容诠释着“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镇雄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优势,大抓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纺织服装、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盘活资源招“小商”,聚力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家门口的产业园”,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就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
昭通市镇雄县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里的纺织服装生产车间。镇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10栋博烨服饰的生产车间,公司负责人胡勇正在仔细查看各条流水线的生产情况。胡勇是镇雄县林口乡人,在入驻园区之前,他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开办服装厂已有20余年。从外出务工到自己创业再到返乡办厂,胡勇讲起这段经历非常感慨,他说:“我是2024年7月通过招商回到家乡办厂的,我这里的工厂有员工300多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附近易地搬迁点和周边乡镇的老乡。现在,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因经常招不到工人而发愁了。”
镇雄县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人力资源丰富,常年转移到外省就业的劳动力保持在41万人以上,持续不断的劳务外输成就了10.2万五金工和9.8万纺织工的技术人才优势,一些外出务工能人逐步成长为企业家。
近几年,随着高铁、客货运铁路开通和多条高速公路贯通,镇雄县辐射川黔渝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逐步彰显。县里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打造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大火地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等一批返乡就业创业产业园。
园区建好后,招商是关键。镇雄县围绕“回引7万至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目标,大抓产业、大抓招商,组建组团式回引专班,用好用活商会招商、组团式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4种模式,在浙江永康、广东清溪等镇雄籍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设立了5个返乡创业服务站,选聘446名镇雄籍优秀人才担任家乡发展顾问,聚力推动返乡创业就业工作。同时,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强企、惠企政策,“专班+专员”全程服务企业,当好暖心“店小二”,打造“镇好办”、“镇好创业”、“镇好就业”服务品牌。
2024年,金华市昭通商会数十家成员单位组团返乡创业,其中10余家镇雄籍企业家创办的企业正式入驻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拉开了镇雄劳务大军抱团返乡创业就业的序幕。
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图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我听说老家镇雄也有服装厂,家门口就能就业,和我在外面的工资差不多,就毅然决然选择回来,工资待遇现在是8000多元。我身边的小姐妹、朋友,回来了不少。”外出务工17年后又回镇雄上班的邓成云自豪地说。“又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我小孩子还小,不请假的话一个月就能挣6000多块钱,现在是非常满意!”同为纺织产业园区工人的李玉聪高兴地说道。
为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镇雄县加快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推进大火地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技改升级,搭建返乡创业就业平台,帮助群众找工作、协助企业招工人,为员工解决子女就近入学等困难,让群众增收、顾家“两不误”。
目前,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已建成一期10.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二期正有序推进,成功招商入驻企业12家,直接吸纳就业1000余人。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已建成一期20.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入驻企业11家,直接吸纳就业3000余人。
“在家门口创办工厂,既实现了我的创业梦,又让更多的老乡就近就业,感觉很欣慰。”五德镇“山水涧”织布车间负责人刘群将集镇闲置的1400平方米农贸市场改造成织布车间,把纺织产业从浙江引入五德镇进行初加工,吸纳6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
为让更多像刘群一样怀揣创业梦想的打工人实现创业梦,镇雄县大力实施“古邦归雁”计划,创新实施贷免扶补政策,推广“兴昭富民卡——雄创卡”产品,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难、贷款难问题。同时,对园区企业员工发放3个月的政府稳岗补贴。
2024年以来,镇雄县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96户2.25亿元、贷免扶补贷款517户3095万元,带动返乡创业就业3317人;通过创建创业示范街区、帮扶车间、创业工坊等,带动创业就业2.5万余人。
曾经以“劳务经济”闻名的人口大县,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壮大园区、发展产业、创业孵化等路径,积极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由“劳务输出型”向“归雁反哺型”转型升级,让更多群众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