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镇雄,当地在保障“老有所养”基础上,创新打造“零工之家”就业平台、组建“银发调解室”参与治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二次价值”,书写出别样的夕阳红。
镇雄县南台街道文卫社区银发调解员开展基层矛盾调解。
“零工之家”:灵活就业激活银发价值
61岁的李申会每天都会到南台街道沛泽苑社区“零工之家”,和老姐妹们一边唠家常一边做手工。“三毛钱一对葫芦扣,两毛钱一对盘扣。”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技术员谭飞常来指导,老人们做完的手工品由工厂回收,按月结算工资。
“零工之家”是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灵活就业平台。当地创新“社区+园区”模式,将产业园剪线头、做盘扣等工序分解为居家代加工项目。目前,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形成“培训—加工—回收”完整链条,11家企业直接吸纳3300人就业,带动9000人灵活就业,老年零工群体贡献着独特力量。
“每天能挣二三十元,还能和大家一起乐呵。”马献珍说。镇雄县南台街道组织委员许虹介绍,街道组织80多名易迁老年群众参与代加工,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安置点配套设施更形成“物质+精神”双重供养体系。
“银发调解室”:发挥余热助力基层治理
南台街道文卫社区的“银发调解室”,由9名退休干部组成。他们凭借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将下水道改造等难题化解率提升至90%以上。居民陈家贵称赞:“老党员说话管用,大家都信任他们。”
银发调解员摸索出“情理法交融”工作法。调解员成联宽表示:“平时多掌握情况,调解要公平公正,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实事,心里才踏实。”老党员们以“志愿红”破解社区治理人才短缺难题,搭建起代际沟通桥梁。
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在社区“零工之家”做手工活。
“三机制三平台”织密民生保障网
据介绍,镇雄县有18.28万老年人,其中留守老人1.04万。当地构建“结对帮扶+联席会议+强制报告”机制,搭建县乡村三级活动阵地,联动“五社”力量;明确托管、包保、监督职责,推动家庭监护归位。通过产业发展,回引5.3万劳动力返乡,从源头减少留守现象。
让老年人有事做、有价值,能增强其社会归属感。镇雄县副县长熊慧表示,从“生计型养老”到“发展型养老”,镇雄正以创新实践破解老龄化课题,让“老有所为”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风景。(苏燕、杨芳、孙贵波、安德立、程洪、程芳 文/图)
来源:昭通市融媒体中心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