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雄县锚定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重目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在守护长江上游重要支流生态安全的同时,让流域内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美丽的罗甸河
赤水河在镇雄县境内干流全长97公里,支流河长234公里,流域面积达1411.5平方公里。自2020年起,镇雄县坚决扛实政治责任、源头责任,大力推进赤水河流域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水岸同治,持续开展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水质持续改善,群众收入显著提高,实现了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赤水河源头,森林茂盛,流水潺潺。赤水源镇银厂村沿赤水河两岸的方竹目前已经采笋几年了。这7800亩方竹是在政府扶持下,由沿河11个村民小组在2018年开始种植,到2020年底全部种植完成,既筑牢了河道生态屏障,又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渠道,也为银厂村高达77%的森林覆盖率作出了贡献。
采摘的竹笋
“去年单卖笋就赚了62000元,今年产量更高,卖笋收入预计能超80000元!”银厂村翁家坪村民小组种植大户吴道全笑着算起增收账,他家30亩方竹已经成为“绿色银行”。通过科学管护,银厂村2024年方竹产笋超240吨,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如今,连片的方竹林让银厂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路子,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
赤水河流到大湾镇,分别叫罗甸河、雨萨河。罗甸河两岸的绿色产业同样亮眼,大湾镇培育了生态经济林产2.6万余亩,其中方竹1万余亩、枇杷2500亩、甜柿2000亩、板栗1000亩、李子1000 亩等,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我自己种了2亩枇杷,又承包了外出务工农户的8亩枇杷,每年能赚到60000元,比种庄稼划算多了!”正在查看枇杷长势的罗甸村枇杷种植户王光聪对记者说道。
村民采摘枇杷
“发展果树既能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又能让群众增收。”罗甸村党委书记陈坤介绍说,截至目前,罗甸村已种植枇杷2250亩,李子400亩,脆柿300亩,村里明确要求果农使用农家肥与专用化肥、禁用农药,并推行“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减量、控水减耗”举措,从源头减少流域面源污染,守住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底线”。
“游客到大湾镇,既能沿河观看罗甸风光等自然景观,欣赏陇氏庄园等人文景观,又能体验水果采摘,品尝地道美食,还能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去年,大湾镇就接待了游客20万余人次,今年的旅客超过了去年,旅游经济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大湾镇文化站站长黄利欣喜地说道。他还介绍了大湾的风景名胜,表示要推动全镇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游客采摘水果
近年来,镇雄县完成了赤水河流域内9座小水电站拆除和生态修复,完成了11个点位728万吨历史遗留硫磺矿渣整治,关闭了矿山73个、煤矿8个,修复了137个废弃露天矿山,建成了生态长廊20.7公里、河道生态防护林带434.54公里,新造人工林4.1万亩。在赤水河流域内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成产业基地36万亩,其中竹子26.1万亩、板栗7.2万亩、李子1.5万亩、枇杷0.7万亩,桃形李0.5万亩,成功走出了“山绿民富”的新路径,构建起“保水土、美生态、富百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眼下,赤水河畔绿意盎然,农户增收势头强劲,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镇雄县将持续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前行,为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推动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