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镇雄县赤水河流域,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这是镇雄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河长制为重要抓手,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取得的成果。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在镇雄县内干流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1411.5平方公里,涉及20个乡镇(街道)121个行政村(社区),流域人口约78.8万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水河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赤水河鸡鸣三省大峡谷
清晨的赤水河干流银厂村段,河道保洁员张兴才已带着工具沿河岸巡查。作为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的专职保洁员,他负责1公里河道的日常管护:每天巡河一次,及时清理水面及岸边垃圾,保障河道长效洁净;同时查看排污口排水情况、河道是否被侵占、沿岸是否存在乱倒杂物现象,以及是否有人非法捕鱼,发现问题当场制止,若遇到无法处理的情况,第一时间向巡河员或河长报告。
赤水河源头段
“我每天都会督导全村巡河员和保洁员履职,每周至少巡河一次,他们巡查的内容我都会再核查,发现问题当场整改,绝不留到第二天。”银厂村党委书记、村级河长文鹏负责全村9公里河道的管护工作。在他看来,河道生态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水清了、河畅了、岸绿了、景美了,来避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农家乐都火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巡河不是走过场,要真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我是常态化开展巡河,解决巡河员和河道保洁员反映的问题,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管,落实好河长制。”果珠彝族乡鱼洞村党委书记、村级河长汪武兵说道。他负责鱼洞村9.5公里的河道巡查,日常围绕禁渔禁捕、“两污”治理、拆危拆旧等重点工作推进。此前,鱼洞电站因影响河道生态,汪武兵等人多次上门沟通协调,最终推动电站拆除,恢复了河道自然径流。“7・09”洪灾过后,大量垃圾被冲到河边竹林里,挂在枝头影响环境,仅靠河道保洁员难以清理。汪武兵立即调配村级生态保洁员支援,连续半个月奋战,终将垃圾全部清理完毕,确保河道生态及时恢复。
村级河长汪武兵在巡河
“河长制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民生工程。说到底,就是要拿出真心、细心和耐心,才能让党和国家放心,让老百姓满意。”大湾镇党委书记、镇级河长常国长对河长制工作有着深刻理解。他严格按照要求,每月至少亲自巡河1次,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同时推动全镇各村(社区)成立赤水河流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段分点管护责任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流域生态修复,形成“齐抓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银厂村、鱼洞村和大湾镇落实“河长制”的实践,正是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县、乡、村三级河长履职的缩影。
赤水河大湾段
镇雄县水务局河湖长制办公室主任王蓦说,镇雄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各级河长有名有实有责,把河流保护当作自己的责任田,深入河流第一线巡河、治河、管河,做到突发问题及时发现,群众反映快速处置,损害行为严肃处理,污染问题限期治理。
镇雄县设置县级河长6名、乡镇级河长28名、村级河长75名,组建179人的巡河员和河道保洁员队伍,将赤水河流域内的干流、支流全部纳入管护范围,实现了每条河流有人管、每个河段有人护,构建起“责任全覆盖、管护无死角”的治理体系。
赤水河罗甸段
近年来,镇雄县系统谋划赤水河流域治理,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大力推进水岸同治,重点推进退电站、治“两污”、清环境、关矿山、治矿渣、抓禁渔、调产业、重监管等工作;同步谋划支撑项目132项,总投资达79.32亿元,覆盖禁渔管护、“两污”治理、生态修复、面源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为流域治理提供全方位项目支撑,让赤水河流域成为生态河、美景河。2023 年10月,赤水河(昭通段)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以上,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筑牢了坚实屏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镇雄力量。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