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昭通市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高坡村纳支寨,曾是一个深度贫困的“空心村”。近年来,该村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群众”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深化农文旅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民族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典范,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文明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筑牢振兴根基: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党建引领,变“散沙”为“磐石”。在村党支部带领下,4名党员带头返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动83户村民将土地经营权集中回归集体,整合闲置山林土地700余亩、闲置农房20间,实现资源由“碎片化”到“集约化”的转变,为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环境革命,重塑彝寨新颜。累计投入1300万元,高质量完成道路硬化、民居改造(保留彝族特色)、污水处理等“七改三清”工程。创新建立“一人一月一元钱”保洁基金、“卫生文明红黑榜”等长效治理机制,彻底告别“水电不通、道路泥泞”的过去,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
治理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在党支部领导下,选举产生村民发展议事委员会,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7名委员联系83户),通过集体议事、“一事一议”化解矛盾、倡树文明新风,每日检查、定期评比机制有效促进了孝老敬亲、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共富引擎:闲置农房变“黄金屋”
特色农业筑基。立足生态优势(海拔1300米,夏季均温18℃),建成生态鲟鱼养殖基地(16亩,年产4万斤)、大型林下跑山鸡场(70亩,蛋鸡土鸡共5万只规模)、规模化种植金佛山方竹700亩(即将丰产),夯实“舌尖上的产业”基础。
长租旅居兴业。核心创新在于盘活闲置农房。通过合作社统一运营,将20间闲置农房改造为长租型特色民宿,并配套建设露营基地、彝家文化广场、生态垂钓中心、雄鹰石林观景台、旅拍中心等设施,打造避暑旅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0个,临时用工1800余人次。
民族文化铸魂。深度挖掘古彝族文化,常态化开展彝歌彝舞、语言文字和礼仪培训,定期举办彝族火把节、年猪宴等特色节庆。将彝族文化元素(如漆器、彝绣图案、羊角酒文化)深度融入民宿设计、餐饮服务(特色美食)、文艺表演和活动体验中,让游客在清凉避暑中沉浸式感受彝族风情,成为吸引川渝等地游客的“网红旅居目的地”、“金字招牌”。
融合效益凸显。创新的“433”效益分红机制(人口占40%、土地占30%、合作社占30%,其中合作社部分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是共享发展的关键。成效显著:村集体与村民收入三年实现跨越式增长:净收入从2021年32万元跃升至2024年211万元;村民分红从22.4万元增至52.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6万元增至11.1万元,实现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享精神家园:“石榴籽”抱得更紧
思想引领聚人心。开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学习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中,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治理有效促和谐。议事委员会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邻里和睦、孝老敬亲、庭院整洁,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发展成果强认同。村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股东)、在旅游公司就业(员工)、提供民宿服务等,共享发展红利。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文化的自信,让全体彝族村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实至名归。
纳支寨的华丽转身,是镇雄县民族地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缩影。它有力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大胆创新(如农房长租、“433”分红),深化农文旅融合,并牢牢把握民族团结生命线,民族地区的乡村定能焕发蓬勃生机,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民族亲的壮美画卷,为全县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贡献“镇雄智慧”和“果珠方案”。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