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镇雄新闻网 今天是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投稿邮箱:zxxwwtgyx@qq.com
暑期托管多样化!【中央、省级媒体】点赞昭通关爱“一老一小”
微镇雄 2025-08-05 19:50:50

2025年暑假,昭通市推出留守儿童托管服务,被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广泛关注报道。 截至8月3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刊发《云南威信县: 有了“暑期托管班” 孩子快乐不孤单》《云南昭通市为1.6万余名青少年提供暑期托管服务》等50余篇,《云南日报》《云南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等省级媒体刊发《暑期托管开启缤纷假期》《威信县——多彩课堂点亮快乐暑假》等90余篇,全网刊发1200余篇,总阅读量超1000万+,生动展现了昭通各地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

01中央主要媒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民日报》7月25日第四版
图片

图为7月23日,昭通市昭阳区红路馨居小学内,集中托管的学生在教师志愿者的指导下做手工。

今年暑假,云南省昭通市推出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当地联动社会工作、团委、妇联等部门,组织返乡大学生、教师志愿者等,为孩子们设计开展安全教育、文体艺术等课程和趣味活动,助力解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假期看护难问题。

图片
图片

云南昭通盐津县滩头乡界牌村柏杨活动广场,村民们结束劳作后,纷纷赶往“家长夜校”文明实践课堂。这里聚焦的是村民们最关切的现实难题:从“怎么跟青春期孩子好好说话”的育儿焦虑,到“高血压如何预防”的健康困扰,这方小小的“夜间课堂”正悄然成为化解烦忧的“加油站”。

在昭通,这样的温情场景并非孤例。暑期以来,昭通市997个托管点如星火般点亮乌蒙山区的村镇社区,为1.6万余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青少年撑起一片成长的晴空。

图片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昭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260余万人,在为家庭带来增收的同时,也留下了9.2万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假期孩子无人照管问题,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是千家万户的迫切期盼。”2024年,昭通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2025年参加公益暑期托管的孩子从去年的9516人增至16069人。

“假期父母”的温情守护

在水富市太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30余名留守儿童沉浸在书香世界,曾经不敢开口的小朋友如今已能流利分享故事。“我们就像‘假期父母’一样,弥补他们亲情陪伴的缺失。”大学生志愿者蒋诗银说。

自制手工环节,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幻成中国龙、葡萄串等充满童趣的作品。不远处的水富市新华书店里,“我是小店员”儿童体验活动让小读者们沉浸于书籍的奇妙世界,传递知识的力量。

图片

在巧家县立鹤小学的托管课堂上,交通安全教育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开。民辅警通过事故案例剖析,将“知危险、会避险”的种子深植孩子心田。学校330余名孩子在此不仅完成学业,更通过“六防”安全教育筑牢生命防线。

“双线联动”织密关爱网

盐津县落雁乡的夏日图景,是当地创新机制的生动诠释—校园内,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手工风筝;村(社区)“儿童之家”里,稚嫩的小手翻动书页;农家院落中,饭香与欢笑交织飘散。

图片

落雁乡中心校暑期托管班融合了学业辅导、兴趣培养与安全教育等内容:孩子们作业本上鲜红的批注格外醒目,美术课上的水彩笔铺满窗台,防溺水教育让孩子们化身“小老师”进行要点复述。

村(社区)服务则织就了家门口的温情守护网。各村“儿童之家”的300余册书籍构筑起“精神粮仓”,流动服务小队穿梭乡间为困难儿童上门送教。303户爱心家庭更是院落里的“亲情补给站”——留守儿童小涛在“李阿姨家”不仅有哥哥辅导作业,还能吃上香喷喷的红烧肉。

“家长夜校”解隔代之忧

当孩子们在托管班收获成长,盐津县的“家长夜校”则致力于化解隔代抚养的教育困境。

中和镇的“家长夜校”现场,专家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家长现场演练沟通技巧。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心平气和沟通,掌握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方法。

图片

针对农忙时节痛点,盐津创新“三级联动送课机制”,将课堂搬进村民文化活动室。教会家长引导青春期孩子释放压力,开展健康讲座。目前该活动已覆盖10个乡镇、服务超2000人次,正升级为常态化文明实践品牌。

乡土乐园里的成长密码

走进大关县木杆镇振兴社区“鸽子花”暑托班,75名孩子在安全守护与趣味探索中焕发生机。社区人员用生活化案例讲授防溺水知识;通过开展竞技活动,启迪智慧、释放天性。

书屋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充电站”,孩子们捧着书,在“阅读分享角”热烈讨论。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知心伙伴”答疑解惑。

在威信县扎西镇龙溪社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2332名孩子正在29个托管点体验多彩假期。276名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构成服务中坚力量,孩子们走进红军主题展览,体验苗族蜡染,非遗漆扇的制作,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

随着昭通全市566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847名服务人员倾情投入,乌蒙山深处的997个托管点已成为1.6万孩子的“第二个家”。这场以爱为名的守护,不仅托举起留守的童年,更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教育生态。

图片

https://v.douyin.com/k5VG3BUJNgI/

人民网视频号、抖音

图片

暑假期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探索形式多样的托管服务,依托志愿者专业教学、多项特色课程等模式,为孩子们搭起了安全、充实、有温度的乐园,点亮多彩假期。

走进永善县城南小学的暑期托管点,教室里充满了童趣和活力,老师正耐心地讲解着绘画树木的技巧。讲台下,百余名孩子目光专注。五年级的学生殷梦涵正一笔一画认真勾勒着树干与枝叶的轮廓,老师来到她的课桌旁,手把手地指导。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为这场寓教于乐的课堂增添了温暖的底色。

图片

儿童之家里,安全教育课上小朋友们积极举手互动。

课后,殷梦涵开心地分享道:“今天的美术课,我学会了怎么画树叶的小技巧。老师教我们画画、唱歌、做游戏,还会给我们辅导作业,课程非常丰富,还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吃午饭、午休,一点都不孤单。我觉得这个暑假很有意义、很充实,我很喜欢这个暑假托管班。”

午餐时间到了,食堂里饭菜飘香,同学们有序地排队取餐,三五成群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断。餐后,孩子们自觉地收拾碗筷、清洗餐具,一个个都成了能干的“小大人”,良好的生活习惯悄然养成。

今年暑期,城南小学迎来173名孩子,学校早已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融入托管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上午自主完成作业,下午的时光则被灵动的手工创作、启迪心智的电影、活力四射的篮球以及充满欢声笑语的户外游戏填满。同时,学校特别重视安全教育,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将防溺水、交通安全、防性侵等知识融入托管的日常。

图片

暑托班的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比赛飞纸飞机。

“对我们老师来说,托管不只是看管,更像是在假期里给孩子们搭个‘小天地’,让家长放心上班,让孩子们有同伴、有收获。看着他们每天带着笑脸来,带着收获回家,就觉得这份忙碌特别有意义,希望孩子们在这里留下更多的开心和回忆。”城南小学老师杨朝镇已经连续两次参加托管服务,言语之间他的热情不减。

与此同时,在永善各乡镇(街道)孩子的暑期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在永兴街道校园社区的儿童之家,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画笔、乒乓球、篮球、电子琴等一应俱全,为孩子们提供了玩耍和学习的空间。社工彭红梅正通过生动的案例,给孩子们带来一堂印象深刻的安全教育课。在绘本阅读环节,孩子们沉浸于图文世界,并积极分享读书感悟。在扇子制作活动中,五彩的卡纸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化为手里摇曳的夏日清凉。

“很喜欢在这里玩,这里的老师很温柔,我们平时都在这儿玩游戏、画画、写字。今天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关于防溺水安全知识,教我们做扇子。我做的是橘子扇子,非常喜欢,我要把它好好保存着。”七岁的江辰熙兴奋地分享道。

图片

午餐后,小朋友们正在洗碗。

“暑期,社区的儿童之家每天开放,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来这里玩。校园社区儿童暑期积极开展了暑期安全、阅读、心理健康、文体等‘九个一’暑期托管活动和陪伴,希望与小朋友们共度一个愉快的暑假。”校园社区儿童之家社工彭红梅说。

除县城4个集中托管点和各乡镇、村(社区)的50个儿童之家外,永善县县还举办了职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爱心托管班、寓教于乐的暑期公益成长夏令营活动等,破解暑期孩子“看护难”问题。

7月29日,昭通市盐津县水田第二小学暑期爱心托管班组织孩子们走进盐津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启了一堂消防安全教育课。

活动现场,各种消防装备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在消防员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尝试穿戴厚重的消防战斗服和头盔,切身感受到消防员工作的艰辛。

图片

消防员向学生讲解消防设备。(2025年7月29日摄)。

参观过程中,孩子们登上消防车了解内部构造;在整洁的宿舍里,“豆腐块”般的被子、整齐划一的内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活动最后,消防员演示了灭火器使用方法,并耐心解答孩子们的提问。

图片

消防员演示灭火器使用方法(2025年7月29日摄)。

据悉,水田第二小学暑期爱心托管班于7月14日正式开班,为期30天,通过“政府主导、学校落实、社会参与”的模式,为100余名儿童打造了一个安全、充实、温暖的成长空间。每日上午,志愿者教师耐心解答学业难题,下午开展跳绳、健身操等体育活动。此外还开设红色教育、艺术创作、益智游戏等特色课程,通过唱国歌、听革命故事厚植孩子的家国情怀,借助数字油画、钻石画等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利用五子棋等益智游戏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暑期以来,盐津县10个乡镇都根据自身特色,编织起一张关爱儿童的“温暖网”,累计托管儿童400余名。通过广泛动员,招募返乡大学生、教职工及社会青年志愿者组成爱心团队,为孩子们提供科普教育、体育锻炼、写字绘画等多样化课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孩子放假了,家长要上班,这道每年暑假都会出现的“看护难题”,如今在昭通市绥江县有了新答案。暑期以来,绥江县利用学校和村社区“儿童之家”开设12个暑托班服务点,为400多名儿童提供假期集中托管服务。

在绥江县石龙小学暑托班的音乐课上,孩子们跟随志愿者老师的讲解示范,正专注地学习声乐技巧。“这里有很多朋友和我一起玩,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很开心。”孩子周兴瑞说。

图片

志愿者在陪伴孩子下棋(2025年7月28日摄)。

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陪伴,今年绥江县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苏州大学招募45名外地大学生提供托管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设了地理知识、自护教育、手工绘画等特色课程,让暑期托管班成为孩子们的“快乐驿站”。

“我们的课程都是教研组多年研讨的成果,比较契合儿童的成长需求。”大连理工大学“梦起云滇”公益团队领队孙伊园介绍,除了特色课程,志愿者们还安排了各种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

绥江本地50多名返乡大学生也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在福兴小学的暑托班上,西部志愿者带领5名返乡大学生共同守护着34名儿童。

“我们已经陪伴孩子们14天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都得到了培养。”绥江县西部计划志愿者黎伟说。

图片

消防志愿者带领孩子体验消防水枪(2025年7月28日摄)。

在部分地区,各村社区利用“儿童之家”开办暑托班,社区干部、儿童主任、民政社工、返乡大学生共同托举起儿童的七彩暑期。在南岸镇珍珠社区,志愿者们陪伴着10多名儿童做手工、读课外书、下棋、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据了解,暑托班坚持“公益、自愿”原则和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管理,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素质拓展、安全教育等综合性服务,课程设置涵盖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

图片
图片

对许多留守儿童家庭而言,暑假如何安置孩子是一大难题。记者日前了解到,云南昭通市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在暑假首周,11个县(市、区)陆续启动关爱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暑期集中关爱服务。 

从“看护难”到“放心托”

7月15日清晨,永丰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传来阵阵欢笑声。200多名孩子正和志愿者一起练习武术操,他们来自虹桥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以前放假,孩子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学校托管班有作业辅导还有手工课,老师负责,孩子开心,我们在外打工也安心。”家长李文琼的一番话,道出许多留守儿童家庭的心声。

虹桥社区的3300名居民中,超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永丰镇中心小学校长王选华介绍,今年该校托管班接收307名学生,三分之二为留守儿童。“我们按年龄分班,每天安排6小时活动,志愿者全是大学生,孩子喜欢,家长认可。”

这样的场景在昭通市已成常态。洒渔镇143名儿童参加“学业+兴趣”全托班;乐居镇设置多个校点实现“就近入学”;青岗岭回族彝族乡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托管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采取“财政补贴+社会捐助”模式,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又让孩子收获成长。

小课堂里有“大天地”

“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在道路上嬉闹、远离车辆盲区!”7月15日,昭阳交管大队在守望回族乡的交通安全课堂上,孩子们争相抢答,用情景模拟教避险,孩子们记得更牢。

聚焦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昭通市精心设计“托管+”课程体系,既有学业辅导、兴趣拓展,也有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内容,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环城北路社区的书法课上,10岁的汪克钰写下“感恩”二字赠予爷爷奶奶。乐居镇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厚植家国情怀。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在马贵闸社区推广普通话,通过绕口令比赛激发学习兴趣。永丰镇开设阅读角,培养终身阅读习惯。 洒渔镇的篮球赛、永丰镇的武术操,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翰博书院的国画课上,墨荷跃然纸上。群团“联盟”赠送画具,点燃艺术梦想。手工课堂上,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笔筒,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快乐。

环城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玲说:“以前孩子们暑假要么玩手机,要么无人看管,现在有了昭阳区政协组织的文化课堂,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社区也添了书香。”

“我们拒绝‘看管式’托管,而是打造多元成长平台。”昭阳区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协牵头的“暑期有‘伴’”活动中,48名儿童系统学习书画,企业家的爱心捐助让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

守护成长共画“同心圆”

傍晚时分,马贵闸社区的“家长夜校”座无虚席。屏幕上播放的防溺水警示片让家长叶女士深受触动:“以前总觉得河道不远没关系,现在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暑期是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高发期。昭通市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防机制,交管部门开展“一老一小”交通宣传;托管班常态化演练消防逃生;社区干部每日巡查危险水域。永丰镇配备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疏导情绪;乐居镇设置“悄悄话信箱”,及时解决成长烦恼。学生志愿者结对帮扶;群团组织送去书包文具;政协委员认领微心愿,让关爱更精准。

从书声琅琅的校园到墨香四溢的社区课堂,从活力四射的体育赛场到妙趣横生的手工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托管班织就了一张“关爱网”,让孩子们的暑假既安全又充实,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图片
图片

《农民日报》7月9日第三版

云南威信县:

有了“暑期托管班” 孩子快乐不孤单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为了让少年儿童暑期有人陪伴、有人关爱,威信县近年来依托社区党员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设置“暑期托管班”,采取“社区+专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托管模式,将“一小”照护民生工程延伸至居民“家门口”,让孩子们在假期有了好去处。

7月6日,威信县2025年首期“暑期托管班”开班。上午9时,扎西镇龙溪社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门前便围满了带着暑假作业前来报名的孩子,他们排起长队,依次进入班级。

“在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和我一起玩耍,还有许多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学习,在这个大家庭里,让我感觉到很温暖。”学生陈雨欣开心地说,“托管班氛围很好,可以让我感受到快乐。在我们学习的时候,还有老师会在旁边教导我们。当我们学习累的时候,还可以在旁边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学生张凯说。

辅导作业、玩益智游戏、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体育活动、聆听红色故事……除了基础的课业辅导,志愿者们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确保暑假生活既充实又不孤单。

时间过得真快,中午11点半,在志愿者的精心组织下,孩子们有序走进小区“幸福食堂”,在干净卫生的环境里,吃着热乎可口的饭菜,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从7月6日起,为期40天的20个暑期托管“儿童之家”服务点将在昭通市威信县相继铺开。通过活动的开展,努力把“儿童之家”打造成孩子们的兴趣乐园、学习乐园、生活乐园,着力解决好辖区少年儿童暑期“有人管、有人带”的难题,让孩子们开心而又充实地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假期。

图片
《中国青年报》7月28日第二版

云南昭通市为1.6万余名青少年提供暑期托管服务

今年暑期以来,云南昭通市利用中小学校、青年之家、童心港湾、儿童之家等阵地,设置托管点997个,为1.6万余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青少年提供公益暑期集中托管服务。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260万余人,在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返贫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多达9.2万名。

为解决假期孩子无人照管的问题,2024年,昭通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做好留守儿童寒暑假期集中托管服务和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两个工作方案,当年,昭通市为9516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青少年提供公益暑期集中托管服务。今年,自愿参加暑期托管的青少年增加到16069人。

方案要求,留守儿童假期集中托管服务工作由各县(市、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教体部门牵头,民政、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协同配合。

根据方案安排,假期集中托管服务实行全免费,托管服务的阵地建设、设施配备、活动组织等经费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提供,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免费午餐。同时,方案要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节俭办事、注重实效,不搞任务摊派,不得给基层下达不切实际的指标任务;不得“以点代面”,花重金打造不可持续运作的示范样板;不得拔高标准,组织“高大上”的文娱活动;不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假期集中托管服务不低于30天,每天服务时长5-6小时。

为做好此项工作,昭通各级团组织以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公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566人,按需匹配到学校和村(社区)托管点。返乡大学生、学校教职工、社区工作者等共2847人为托管的青少年提供了志愿服务。

此外,团组织还积极与教体、民政等部门沟通,制定暑期托管课程活动设置指导手册,包括绘画、书法、音乐、体育、安全教育等课程,还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丰富课程供给,如科普大篷车、创意手工坊、劳动实践等。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图片
图片

云南省昭通市幸福馨居安置点的清晨,总是被孩子们的笑声唤醒。这个2017年12月启用的首批易地搬迁社区,3000余名群众在此安家,却因产业薄弱让青壮年多外出务工,382名儿童与空巢老人成了社区的“主力军”。

曾经,孩子们或闷家看电视,或在楼群间爬高踩低,社区一度冷清。如今,兰家仙、黄敏、熊武彩、赵静、王丛丹、张泽艳六位女性组成的“阳光驿站”团队,用爱与责任打破沉寂,让钢筋水泥的社区有了温度。

截至目前,382名儿童中,60人参与课后托管,志愿者通过主题活动、家访服务等服务366人,驿站累计服务4131人次;18场主题活动、872小时的陪伴时光,见证着孩子们从沉默到欢腾的蜕变。

图片

她们为孩子搭起成长的乐园

“年轻人外出打拼,老人和孩子交给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兰家仙的话掷地有声。自“阳光驿站”成立,她带着“儿童关爱五人小组”常态服务,党员“爱心爸妈”结对帮扶,连孩子缺文具这样的小事都挂在心上。

驿站三个功能室分布两层,落地窗框着百米外的苹果林。二楼活动室里,歌舞声回荡;三楼图书室与玩具室,孩子们或静读或嬉戏。暑期托管班从30人扩至80人,兰家仙指导工人装窗帘时笑道:“孩子们的快乐,值回所有付出。”

熊武彩则带着孩子们在12.8亩“幸福生态共享菜园”里扎根。这片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长满玉米与向日葵。“娃儿们拔草时追蝴蝶,回头见同伴完工,急得猛干”,热爱土地的她,带着孩子们经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熊武彩正以四季农耕为笔,在孩子们的童年里写下关于乡土和自然的故事。

图片

平凡日常里藏着滚烫的热情

“黄姨妈,教我们跳《孤勇者》!”孩子们总围着50岁的黄敏。“我大字不识几个,但能用歌舞点亮孩子的日常。”黄敏笑着说。脚崴养伤时,孩子们天天敲门询问;伤愈拖着音响出现,孩子们飞奔而来接过音响,簇拥她向广场走去。晚饭后的广场上,她总先陪孩子们跳半小时儿童舞,再加入老姊妹的队伍,舞曲切换间,笑声从未断过。“他们的期待,暖着我的心。”

28岁的赵静用一根端午彩绳,拉近了与12岁小盛的距离。这个父母在外、曾偷跑进城的叛逆女孩,在赵静蹲身系绳时红了脸。“长大了要自立自强”,简单一句话,让小盛如今常主动帮忙收拾驿站。赵静的办公桌上总放着活动照片,小盛的笑脸在角落里格外显眼:“蹲下来跟她们说话,比站着训话管用。”

36岁的王丛丹持续的入户陪伴,融化了10岁小杰的心。母亲早逝、父亲在外的小杰曾拒人千里,第一次入户时把自己锁在房里。王丛丹在门外讲了半小时故事,直到听见里面的抽泣声。如今,小杰会把偷藏的零食分给她:“丹姐,你吃。”看着常来驿站帮忙的小杰,王丛丹感慨:“没有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多给点关怀,他们总会变好。”

图片

责任意识在童年心底扎根

“这些孩子不只是被服务的!”52岁的张泽艳指着墙上“平安小哨兵”的合影,眼里满是骄傲。照片里16个孩子戴着红袖章,挺胸抬头站得笔直——他们都是从“阳光驿站”里挑出的积极分子。张泽艳充分利用孩子们爱跑好动的天性,给他们派了“正经活儿”:巡逻社区检查消火栓盖子是否盖好、配电箱有无破损、地砖是否翘起,一旦发现小伙伴爬栏杆、翻围墙,立刻上前制止并上报。

不久前,小哨兵们发现三单元楼道积水,及时通知社区处理,避免了老人滑倒。这次“立功”让他们在表彰大会上得了小红花,不少孩子拉着张泽艳的衣角撒娇:“我也想当小哨兵!”于是,她又琢磨出“驿站守护小天使”队伍,让孩子们轮流负责图书室整理、玩具归位,连最调皮的小杰都认真地在登记本上写下“今日整理图书20本”。

孩子们在共享菜园收获的玉米、洋芋,会主动分成小份送给空巢老人;社区搞卫生时,他们拿着小抹布擦栏杆,比谁擦得亮。兰家仙看着这群忙碌的小身影,常对团队说:“我们给了孩子陪伴,孩子却给了社区生气。”

而这一切离不开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持,社工们的用心付出,让这份守护儿童的事业既温暖贴心,又规范有序地扎根生长。(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图片
图片

《中国民政》杂志今年7月上刊刊登了云南绥江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三举措推进暑期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云南绥江:三举措推进暑期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云南省绥江县以“护苗2025”专项行动为契机,开展暑期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聚焦矩阵构建,织密宣传网。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防溺水、防性侵等知识的宣传,构建全方位、无缝隙“护苗”宣传矩阵。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绿书签”等宣传资料1.1万余份,制作播放音视频30余条,举办讲座10余期。二是聚焦环境净化,织密监管网。对辖区内所有文化市场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发现涉黄涉非情况时及时举报查处。此次共检查文化市场68家,现场整改问题11个,立案查办1件。三是聚焦特殊群体,织密服务网。聚焦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阵地开设“放心托”暑期托管班,招募志愿者,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和关爱陪伴。

图片

02

省级主要媒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南日报》8月3日第七版

威信县——

多彩课堂点亮快乐暑假

走进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龙溪社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宽敞的教室里,65名学生伏在课桌前,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假期作业。这是威信县众多暑期托管班中的一个场景。截至7月21日,全县有2332名儿童在29个集中托管点过着充实假期。

图片

旧城镇的孩子参观红军主题展览。本报通讯员 徐红 摄

为有效解决青少年暑期看护难的问题,充实广大未成年人的暑期生活,威信县依托社区党员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开办暑期托管班,采取“社区+专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托管模式,让孩子们在假期有了好去处。

这场覆盖全县的暑期托管关爱行动将持续35至40天。参与活动的276名志愿者中,有的是威信县招募的返乡大学生,有的是当地小学、幼儿园教师,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关爱与陪伴。

返乡大学生们用新颖的方式辅导课业、组织游戏;经验丰富的教师们耐心细致,确保学习效果;水田镇的“警察爸爸”们用真实案例和生动的模拟演练,教孩子们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知识,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保护自己。

“安全是给孩子们的‘防护锁’,能让他们玩得开心,也让远方的父母真正安心。”双河苗族彝族乡过街楼村的一位志愿者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所有志愿者都经过了课程设计、心理健康、应急救护等专业培训,确保为孩子们提供专业、可靠的服务。

坚持“五育并举”,各托管点因地制宜打造了充满吸引力的活动菜单:旧城镇的孩子们走进红军主题展览,聆听革命故事;扎西镇的教室里传出嘹亮的红歌声;双河乡的孩子们亲手体验着苗族蜡染的神奇;龙溪社区的孩子们则沉浸于制作非遗漆扇的乐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桃乡开展“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习惯。

操场是最热闹的地方。旧城镇的孩子们或在玩着“贪吃蛇”游戏,或在拔河比赛中齐心协力,麟凤镇的孩子们课间放飞自制的纸飞机,午餐时间则化身为“小帮厨”,体验劳动的成就感。这些充满爱心与创意的托管服务,让孩子们开心,也让家长们放心。

“我们要利用好社区的资源,把服务做实做细,让在外打拼的父母少些牵挂,让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多些笑容和安心。”扎西镇龙溪社区党总支书记顾上昀表示。

图片
《云南日报》7月11日第三版

暑期托管开启缤纷假期

图片

7月6日,在威信县2025年首期“暑期托管班”课堂上,65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书写假期作业。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益智游戏、社会实践、体育活动、红色故事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云南新闻联播》8月1日播出新闻
图片
云南广播电视台《晚间新闻》7月31日播出新闻
图片

中午时分,走进昭通市大关县靖安安置区“一老一小”一体化关爱服务中心,160余名留守儿童将在12名志愿者的陪伴下,融入“活动为主、教学为辅”的暑期生活。这里不仅配备了儿童阅览室、游戏室等设施,食堂每天中午还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在这里有老师辅导作业,有小伙伴们一起玩,还有香喷喷的午饭,我们开心。”孩子们高兴地说。

图片

在昭通,这样的温情场景并非孤例。暑期以来,昭通市997个托管班如星火般点亮乌蒙山区的村镇社区,成为1.6万余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孩子的暑期乐园。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昭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260余万人,在为家庭带来增收的同时, 也留下了9.2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假期孩子无人照管问题,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是千家万户的迫切期盼。”2024年,昭通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2025年参加公益暑期托管的孩子从去年的9516人增至16069人。

图片

“假期父母”的温情守护

在水富市太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30余名留守儿童沉浸在书香世界。志愿者杨春茹惊喜地发现,曾经不敢开口的肖源坪小朋友如今已能流利分享故事。“我们就像‘假期父母’一样,弥补他们亲情陪伴的缺失。”大学生志愿者蒋诗银道出了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DIY手工环节,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幻成中国龙、葡萄串等充满童趣的作品。“孩子们在感受美、创作美的过程中释放压力,收获快乐。”志愿者周锐莉见证着创意带来的改变。不远处的水富市新华书店里,“我是小店员”儿童体验活动让小读者们沉浸于书籍的奇妙世界,欢声笑语间传递着知识的力量。

在巧家县立鹤小学的托管课堂上,交通安全教育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开。民辅警通过事故案例剖析,将“知危险、会避险”的种子深植孩子心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这些知识能保护我们安全。”学生任兴阳认真地说。学校330余名孩子在此不仅完成学业,更通过“六防”安全教育筑牢生命防线。

“双线联动”织密关爱网

盐津县落雁乡的夏日图景,是当地创新机制的生动诠释—校园内,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手工风筝;村(社区)“儿童之家”里,稚嫩的小手翻动书页;农家院落中,饭香与欢笑交织飘散。

“以前孩子作业总要拖到开学前赶工,现在视频里直说‘比在家有意思’。”留守儿童小轩父亲的话道出众多务工家长的心声。落雁乡中心校暑期托管班融合了学业辅导、兴趣培养与安全教育等内容:孩子们作业本上鲜红的批注格外醒目,美术课上的水彩笔铺满窗台,防溺水教育让孩子们化身“小老师”进行要点复述。

“家长夜校”解隔代之忧

当孩子们在托管班收获成长,盐津县的“家长夜校”则致力于化解隔代抚养的教育困境。

中和镇的“家长夜校”现场,一曲《金龙拍拍操》点燃全场热情。告别单向灌输,专家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家长现场演练沟通技巧。年轻妈妈凃迁燚深有感触:“学会了和孩子心平气和沟通,更掌握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方法。”

针对农忙时节痛点,盐津创新“三级联动送课机制”,将课堂搬进村民文化活动室。牛寨乡家长谭琴学会了引导青春期孩子释放压力;滩头乡村民罗自纯则在健康讲座后感慨:“专家讲的健康知识特别管用。”目前该活动已覆盖10个乡镇、服务超2000人次,正升级为常态化文明实践品牌。

乡土乐园里的成长密码

走进大关县木杆镇振兴社区“鸽子花”暑托班,75名孩子如同归巢的雀鸟,在安全守护与趣味探索中焕发生机。社区人员用生活化案例讲授防溺水知识;棋盘上的凝神对弈、乒乓球台前的灵动身影、跳绳赛中的青春节拍,在竞技与合作中启迪智慧、释放天性。

书屋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充电站”—孩子们捧着《中国地理》神游万里,在“阅读分享角”热烈讨论。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知心伙伴”答疑解惑。“娃儿变得爱看书、更开朗了,省心又放心!”家长的感慨道出这一乡土乐园的珍贵价值所在。

在威信县,2332名孩子正在29个托管点体验多彩假期。276名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构成服务中坚力量,旧城镇的孩子们走进红军主题展览,双河乡的“小手们”体验苗族蜡染的神奇,龙溪社区的孩子则沉醉于非遗漆扇的制作。麟凤镇的孩子们在操场放飞自制纸飞机,午餐时化身“小帮厨”削土豆、剥蒜头,体验劳动成就感。

随着昭通全市566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847名服务人员倾情投入,乌蒙山深处的997个托管点已成为1.6万孩子的“第二个家”。从水富的书香浸润到盐津的家长夜校,从大关的“鸽子花”乐园到威信的文化传承,这场以爱为名的守护,不仅托举起留守的童年,还汇聚起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来源:微昭通
一审:陈鑫
一校:李黎
二审:陈林
二校:碎金
三审:程洪
三校:赵燕军

电视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党建红守护生态绿 ,筑牢森林安全屏障!县林草局在赤水源头开展森林防火主题党日活动 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监测:珍稀鱼类种群数量稳步提升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 “鱼儿越来越多,大家都很开心” 镇雄全面推进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及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 云南紧抓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 赤水河(云南段)干流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镇雄县审计局党支部开展“全民齐参与 共护赤水河”主题党日活动 涉及镇雄20个乡镇(街道)121个行政村(社区) 赤水河(云南段)流域范围公布 镇雄县组织召开赤水河源头生态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 镇雄县住建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公租房清理整治行动 水清岸绿今胜昔——赤水河上游“焕新”记 【评论员观察】《人民日报》点赞赤水河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效果“1+1+1>3” 赤水河“蝶变”——云南镇雄多措并举保护鱼类多样性 镇雄:积极用好生态补偿资金 有力抓实赤水河流域保护 小小代表工作站,如何守护赤水河源头的水清鱼跃? 高清壁纸!这样的赤水河,你可能还没见过 教给担当负责,上好孩子人生底色 用实招、出新招,织好“一老一小”民生网 警情通报 活化“千万工程”经验 读取乡村振兴密码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