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赤水河畔,薄雾缭绕。76岁的常吕共头戴草帽,一手拎着塑料桶,一手拿着钳子,沿着银厂村8.5公里的河岸线开始了他每周的巡河工作。迄今,这位身形瘦削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在这条路上行走了整整33年。
“既然赤水河源头在我们村,那水就一定要清洁,一定要干净。”常吕共边说边用钳子把河道旁的垃圾拾起,放进另一只手提着的桶里。虽然身子佝偻着,但他的动作却很熟练。作为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的老党员,也是中共赤水源镇离退休人员支部委员会书记,常吕共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对赤水河的深情。
谈起1992年第一次独自踏上巡河之路的历程,常吕共很是感慨:“那时候村民哪里懂什么环保,河岸经常能看到垃圾,还有人往河里倒污水。”回忆起初衷,老人目光坚定,“我希望打开家门看到的是青山绿水,所以我先带头干,再影响村民和我一起干,让大家有保护赤水河的意识。”
起初,常吕共的坚持并不被理解,有人笑他“吃饱了撑的”。但他从不争辩,只是默默捡起每一片垃圾,耐心劝说每一个破坏环境的人。渐渐地,沿岸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主动参与保护赤水河的人也更多了。
“常老哥就像一面旗帜,他的坚持让我们感动。”银厂村村民吴道全从2018年开始,便每天和常吕共“相约”赤水河畔“捡垃圾”,共同保护这条“母亲河”。现在,就连银厂村的娃娃们都知道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村民们也自发组织定期参与巡河。
为了更好地发挥老党员的作用,今年5月,镇雄县赤水源镇成立了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和银发护河先锋队。这支队伍由7名平均年龄68岁的老党员组成,常吕共担任党支部书记。有了这支队伍,常吕共的坚持不再孤单。在赤水河源头,这群银发守护者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三十三年来,风雨无阻的巡河路见证了赤水河的变迁。如今的赤水河源头,两岸青山叠翠,河水欢快地流淌着,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宛若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以前走一天捡的垃圾能装好几桶,现在全程走下来,眼神不好的话,真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常吕共望着清澈的河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能走一天,我都会坚持巡河,等我走不动的那天,我可以给村民做工作,要把保护生态的理念一代代传下去。赤水河保护好了,我也就放心了。”
夕阳西下,赤水河泛起金色的波光,常吕共和“队友们”结束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们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远去,但那一抹守护绿色的赤诚之心,将永远照亮赤水河的明天。在这条保护赤水河的路上,这位老党员会一直风雨无阻地走下去,让鲜红的党旗永远飘扬在绿水青山间。而赤水河,也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更是一条传承红色精神的希望之河。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