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1985版《镇雄县志》中收录有三百多条镇雄方言,其中的“花眉鸟嘴”“光耳麻刷”“妖精八怪”等词,从汉语修辞的角度审视是很有趣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方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年轻一代对方言的认知逐渐淡化,甚至不再熟悉和使用,幼儿园小朋友有相当一部分直接不会讲方言。这种现象若持续下去,我们的方言很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将导致地方文化失去重要的一环。
镇雄方言经受千百年历史淬炼,在赤水河源头大地上生长,虽然带着土味,却是有着它独特魅力的。它对镇雄人而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家族、村社乃至全县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言中的每个词汇、每个音调都蕴含着镇雄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对生活的独特诠释。因此,保护和传承方言,不仅是为了保留语言本身,更是为了维护地方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防止方言的流失,是我们守护地方文化的当务之急,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首先,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在陪伴孩子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同时,可以将方言作为家庭交流的一部分。这样,孩子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还能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学校教育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学校可以适度地将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内容,精选内容开展专项学习。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措施,做好方言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媒体也可以积极发挥传播作用,通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从传统文化、音韵内涵等角度展示方言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方言不仅是语言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时代飞驰向前,我们在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也不要让方言走丢了,要传承不断,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记者:余冬云
网编:温清华
一审:陈鑫
二审:陈林
三审:程洪
投稿邮箱|zxxwwtgyx@qq.com
镇雄县融媒体中心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