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开光
曾几何时,人们熟唱歌谣:“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汇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积满萝;一块石,不算多,一块一块修亭阁;一棵树,不算多,一颗一颗绿山坡……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大家的自觉遵守。
今天,物质日渐丰盈、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脑海中的“节约”一词渐渐模糊,生产生活中慢慢淡出了“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古训,竟然被有些人认为落后于时代和潮流了,是不懂享受、不懂生活。相反,追求享受、盲目攀比大肆抬头,各种铺张浪费大行其道,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视察中特别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
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讲话)。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针对各种铺张浪费,应该如何做?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小餐桌上节约不浪费体现出大文明,是对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自觉践行,也是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传承延续。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发放海报、媒体舆论等方式加强对杜绝浪费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深处树立节约意识,形成人人节约、人人负责的社会治理新机制,以良好的行为氛围、舆论氛围纠正人们大手大脚的习惯,让新美德替代旧习惯。进而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合理消费、文明消费,拒绝奢华和浪费,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节俭的社会风尚。
要从从源头上着手,建立起不敢、不能、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节俭用餐激励机制、铺张浪费惩戒机制、节俭消费监督机制、诚信机制等,形成完整的治理体系,发挥全面的治理能力,把公款浪费、各种‘剩宴’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彻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各种浪费;要以立法进行刚性约束,为浪费行为的执法和监督提供充分的规范依据,对严重的浪费行为施以法律制裁,标本兼治、春风化雨,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拒绝浪费,弘扬节俭之风,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迈向文明生活的路径。越是生活条件变好,越不能丢了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人人勤俭、处处节约,幸福的味道方能长久。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