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莫 娟 聂孝美 实习记者 兰 波
秋日的晨雾还未散尽,镇雄县苏木小学的小菜园已传来欢笑声。这片被晨露浸润的角落,藏着学校给孩子们最特别的“成长必修课”——从亲手栽种的菜苗,到热气腾腾的佳肴,每一步都藏着生活的“密码”,尤其是对大多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孩子来说,这堂课教的不只是劳动,还有努力生活的底气。
上午10时,课堂铃声刚过,六年级(1)班的同学们兴奋地冲进菜园。“拔白菜要抓根部,别扯断叶子!拔萝卜得先晃一晃,土松了再用力……”吴长琴老师的叮嘱还没说完,孩子们已经蹲在菜园里忙活起来了。小手小心翼翼地抠住白菜根,一使劲儿,带着湿泥的白菜就“啪”地脱离了土地;抓住萝卜叶轻轻晃两下,再猛地向上一提,白胖的萝卜裹着泥土蹦出来,弄得裤脚都是泥点也不管。“快看我拔的!比拳头还大!”学生陈红亮举着萝卜跳起来,萝卜叶子扫过他的脸颊。欢笑声、惊叹声,混着泥土的清香,在菜园里久久回荡。
装满菜的篮子很快堆成了小山,师生们捧着白菜、萝卜往厨房快步走去。洗菜池边,孩子们围在一起忙活:有的拿小刷子刷萝卜上的泥,连缝隙都不肯放过;有的把白菜叶一片一片掰开洗,生怕藏了半点杂质。“削萝卜皮要慢,刀要扶稳,皮别削太厚,不然就浪费了。大米要冲洗两遍,水要没过食指第一节,水多了会软烂,水少了会夹生。”厨房里,欢笑声此起彼伏,吴长琴老师教孩子们煮饭、削皮、打鸡蛋……
经常帮爷爷奶奶做家务的孩子,干起活来格外熟练;没怎么干过活的孩子,就盯着老师的手学,偶尔把萝卜削出个小坑,也不气馁,接着干。孩子们两两合作,有的踮着脚往锅里撒盐,盐粒不小心撒多了,急得吐舌头,赶紧问:“老师,多了怎么办?”有的守在锅边,盯着咕嘟冒泡的萝卜,隔一会儿就问:“熟了吗?能吃了吗?”眼里满是期待。
番茄炒鸡蛋、油泼茄子、番茄土豆、萝卜炖白菜、辣椒炒肉,不到1个小时,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便端上了桌,香味儿飘满了整个餐厅。
孩子们围坐在桌边,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好吃!自己做的饭就是香!”学生吴佑睿笑着说,“原来拔白菜、拔萝卜这么累,以后我再也不剩饭了。”
学生魏家琪不好意思地说:“油泼茄子是我们组做的,盐放多了一点,大家将就吃啊。”
“这个鸡蛋是我搅拌的,番茄炒鸡蛋是最好吃的一道菜。”学生岳美清的脸上满是藏不住的成就感。
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做菜的心得,吴老师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漾起欣慰的笑意。“这可不是简单的‘干活’,是让孩子们亲手摸一摸泥土、尝一尝自己种的菜。他们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才会懂得珍惜粮食。”她指着窗外的小菜园说,这块菜地早就成了学校的“劳动课堂”,课本里抽象的“植物生长”,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
如今,苏木小学的劳动实践课早已成了“常态”,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一块责任田,种白菜、摘黄瓜、拔萝卜、挖洋芋……“我们得让这些留守儿童多学些生活技能,离土地近一点,明白饭桌上的每一口饭菜都来之不易,懂得自己动手,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暖阳照着菜地,欢笑声绕着厨房,孩子们嘴里那句“真好吃”,悄悄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两样东西:一样是“自己能干活”的底气,一样是“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这颗种子,正吹着乡村的风、伴着孩子们的成长,慢慢发芽,慢慢长大。
 
 
                                电视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专题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