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建立指挥中心的时候,防火防汛全靠人力,哪有报告往哪跑,根本跑不过来。”谈起以往的基层治理工作,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以下简称“林口乡”)党委书记马列苦笑着说。
自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结对镇雄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以来,松江区对镇雄县林口乡开展了资金、技术帮扶工作,在基层治理、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由上海市松江区援建的数字化应急指挥中心于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乡安装了全天候360度旋转球机31个、行业监测摄像头271个、雨量监测站20个,成为了拉动林口乡基层治理“大车”的一匹“小马”。

护林员不用再“疲于奔命”
2024年7月中旬,林口乡数字化应急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此之前,每年的森林防火工作都是对林口乡全体干部职工的一次“大考”。全乡公益性岗位、护林员共1000余人,每人每天巡查林区在100亩以上。如果只让护林员巡查,则每人每天要巡查200多亩的林区。为了增强防火的机动性,每年还要租用两辆汽车,租金和油费对当地财政也是不小的压力。“有时候巡查到了山上,山下就汇报发现火情了;有时候刚从山上下来,山上又汇报有火灾隐患。参与巡山的同志们真的是‘疲于奔命’了。”

2024年5月初,林口乡开始谋划建设数字化应急指挥中心,得到上海市松江区的批复和资金、技术援助后,6月开工建设,7月正式运行。自投入使用后,林口乡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不是大家的任务减轻了,而是可以精准研判了,通过‘有的放矢’优化了资源配置,避免了无效的巡查。两辆汽车也省下来了,光是护林防火这一项工作,每年就节省了5-6万元。”
防汛期已实现“精准定位”
指挥中心不仅能防火,也能“防水”。遍布全乡的20个雨量监测器,成为了全乡百姓的汛期报警器。降雨量达到30毫米时,监测器便会向指挥中心发出警报,第一时间锁定降雨量最大区域并打开当地监控。中心通过“1262”机制,40秒内可同时语音呼叫全乡14998户居民,通知其及时转移,而且“锲而不舍”,打通为止,实现精准转移、精准救护。

2025年7月初,镇雄县人民政府向林口乡发布消息,娃飞村陶寨村民小组降雨量将会达到全乡最大,请当地做好防灾救灾和群众转移工作。因全县有4个雨量监测器,单个监测器覆盖范围较大,无法实现最大降雨地点的精准定位。林口乡通过指挥中心的数据发现,实际最大降雨地点在娃飞村岩角村民小组。两个村民小组虽然只有2公里的距离,但因为道路受损,必须绕路才能到达,预计耗时要1小时以上。千钧一发之际,林口乡党委政府决定以实际情况为准,迅速赶往岩角村民小组实施救援。“岩角村民小组在一个沟里,是几处雨水的汇集地。那几户人家离开的时候还在下雨,单点降雨量已经达到100毫米左右,地面的雨水已经淹到腰了。如果我们再晚点到达,可能他们就出不来了。”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林口乡用无人机拍摄了全乡的道路交通图并导入系统,在每个地质灾害多发点设置了撤离路线图,为党员先锋队配备了独立救援装备。同时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平时为吊车、挖掘机等大型工程车辆提供免费停车场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些车辆可以保证随叫随到。
全方位多角度“合作发展”
2021年以前,林口乡党委政府办公室较为分散,群众办事要跑好几个办公室。为了提升行政效率,缩短办事流程,上海市松江区在林口乡投资50万元援建了便民服务大厅。大厅位于林口乡政府,有各类办事窗口,群众在这里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

2023年,为提高林口乡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松江区在林口乡实施了集镇亮化工程,建设路灯共350盏,覆盖集镇及周边9公里范围。2025年8月,林口乡体育馆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竣工。

在东西部协作中获得发展的不仅是林口乡的集镇,松江区的企业还在林口乡实行点对点帮扶,每年向三个村捐赠资金各9万元,实行轮换式帮扶,实现全乡各村“一个也不能少”。
“全县一共有15个乡镇都有相关的帮扶政策,但是只有对林口乡的帮扶一直没有间断过。一方面,我们很感谢来自上海市的各项政策和支持,感谢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对我们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们林口乡也会继续保持高度、高效的执行力和建设家乡的热情,把他们的帮助都用在刀刃上,为拉动镇雄县的经济‘大车’贡献我们‘小马’的力量。”马列满含期待地说。
电视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