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了它三十多年,从垃圾遍地到清水潺潺,知道这好日子来得多不易,但护河的难题还藏在山水间。”晨雾里,77岁、有着35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常吕共握着磨得发亮的卫生夹站在赤水河源头,看着石缝里钻出的小鱼摆尾游过,心里总盼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能给这条母亲河多添份“保障”。

常吕共接受采访
常吕共是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赤水源头义务巡河近40年。今年2月被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授予2024年度“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优秀巡河员称号。
采访中,常吕共说,他最盼全会能把跨区域协同护河的制度扎得更牢。赤水河过云南、经贵州、入四川,像根纽带连起三省十里八乡。然而,以前总有“上游护、下游排”的糟心事,虽说现在有了联防机制,但遇上跨界污染,协调起来还是费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健全生态治理体系,他真心期盼这次全会能把云贵川的协作拧得更紧,让数据共享、联合执法更顺溜,别让“一河清水”在省界处打折扣。

常吕共在巡河
常吕共说,盼望生态保护的“钱袋子”鼓得更实,让护河人看到发展的希望。这些年村民们种方竹护岸,卖笋能挣不少钱,这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在好处。但有些偏远河段的生态修复、监测设备更新还缺资金。希望全会能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真正得实惠,也让他们这些义务巡河员能有更专业的装备,不光靠腿跑眼瞅,还能用上更先进的法子守好源头。

常吕共巡河捡拾垃圾
常吕共更盼望法治护河的网织得更密。这几年拆小水电站、治矿渣,都是靠政策硬气,但偶尔还有人偷偷捕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盼这部法典能早点落地,让破坏生态的行为有更硬的规矩管着,也让他们劝说村民时有更足的底气。
“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走几年,但赤水河要流千百年。”望着源头方向,常吕共接着说道,“盼望全会能把生态保护的根基扎得更深,让后辈们既能守着一河清水,又能靠着绿水青山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一个老党员最实在的期盼。”
电视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