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风过,万山草木苏。
斜风携着细雨,在以拉山的峰峦间轻盈细碎地倾洒,在猎猪坪的林木中绵缠柔和地滑落,在双山顶的竹草上零星散乱地点缀。副支书赵长举驱车穿出雨丝抵达比道角村委会,我们驻村队的三人已整装待发。后留下王仙填报统计表册,毛锐和我上车,扎进如烟细雨从比陇公路盘旋而下。车辆以颠颠簸簸的起伏和哐哐当当的声响,表达着对破旧公路的厌恶与怨怼。到达白岩脚地界,接上村委干部郑传永,顺搭倮河下行到桥边。停车下坡过河爬坡,翻过土埂,便有喧闹声从雾霭中抖落下来。这是五百亩魔芋连片种植样板示范区,驻村工作队、镇挂村干部和村委干部三支队伍,持续一月抱团发力,才有了这劳作的场景。
泥泞小路爬坡,体力技巧不可或缺。湿糯的泥土从鞋底翻挤上鞋面,然后掉落,前赴后继循环不止。土地的粘力加上裹满鞋子的泥泞,脚上戴着沙袋般沉重。稍有不慎一跤跌倒,必然满身泥泞。乡亲们之前开展过种植现场培训,且有种植经验,技术要领都是掌握的,挖窝、下种、覆土,操作行云流水。我们也就看看行距株距是否大致均匀,更多的是递递香烟聊聊家常。和乡亲们相处得好,能交流的话题也多,不至于尴尬和冷场。告别乡亲们返回到小河边,先在大石上蹭刮掉鞋上包裹的泥块,又在近岸草丛划拉几下,才浇水清洗糯软粘连的泥泞。雨中地里劳作,胶鞋皮鞋一律变身“水洗鞋”,没有例外。
历添新岁,春满山河。年味还未消散,村委的王泽春、毛锐和我一起前往窝凼,看望那户因旧房拆除遗留问题已上访几年的村民。镇上王力弘书记委派王奇镇长和我去过几次,之后我又七八次登门拜访,和户主熟悉且事已明了,当前正协商解决路径。群众工作路子不对,是难以达成共识的。用该户主的话说,是“再大的官也白搭”。其间诀窍,不足为外人道也。争利是人的本性,不是空谈可以替代的。只有往趋利而不忘义、爱财而不悖德的方向突破,事情才会有转机。这次走访是愉快且有收获的,这在随后的协议签订中得到了确证。返回途中隔窗而望,房舍沿公路随弯就拐,静谧横卧。这东风解冻、蜇虫始振的时节,风霜尽而气象和。缭绕的炊烟正带着饭菜的香味,飘向巍然矗立的以拉山,飘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几阵春风绿草长,双山天麻栽种忙。作为与猎猪坪、以拉山齐名的比道角村三大名山之一,双山以造型独特而闻名。两座浑圆挺突的山峰如同复制,间距适中呈对称状,和贵州的双乳峰如出一辙,含蓄内敛的乡亲们只称其为双山,没有强调其它含义。
村支书刘松贵驾驭着他的新车,风风火火疾驰如飞,盘曲的山路被他硬生生跑出了高速路的感觉。车辆在半山停下时,村监委主任吉学伦正带着几个乡亲挖坑填放木块。没有产业就留不住人,留不住人乡村振兴就是空话。为寻找有效的产业发展途径,春节前我们通过天麻特产局派驻以古村的张子午,邀请专家实地勘研过天麻种植的适宜性。期间正好遇着当地一户人家办理丧事,信息得以广为传播。几个在贵州做天麻生意的村民也回来租地种上了,加之村委干部带头,乡亲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带动了起来。原本预计试种二百亩的,没想到一下子突破了八百亩。
和所有村干部一样,吉学伦在村委工作之余才能打理土地,因此种植水平比其他人家略低。好在有邻里乡亲帮忙,天麻种植还算规范。看过他们的操作,我们继续往上登临双山顶部,那里才是主战场。翻过山坳,便见公路边堆有砂子和青杠木块,还有用防雨布搭建的大帐篷。乡亲们有的装砂入袋,有的浸泡柴块,有的整理土地。进入帐篷看他们装砂子、泡柴块,顺便聊聊天麻的比较优势、市场前景等。一路看过去,帐篷六七个,每处二三十人不等,每天有一百多人参与种植。为了不耽搁时间,有的还在山上埋锅造饭,早饭就地解决。村委主任赵奎感慨说,这些年人们热衷于外出打工,已经好久没看到这种热闹的场景了!
双山顶部的地块多属荒坡,一亩租金只需两三百元。在这务工的大多是照顾老人或带孩子上学无法外出的劳动力,能在家门口实现每天一百多元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干活儿就卖力,雇主也随之高兴,于是皆大欢喜。在一起劳作的过程中,邻里亲友间的情感也因频繁的接触往来而更加热络起来。
芳菲歇去虽无恨,酷暑袭来却烦人。
薅锄施肥等活计,乡亲们自会打理,不必操太多的心。看笋成竿、等花著果的盛夏,却因耕地复垦而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务工比种庄稼来钱快而利索,所以被更改用途甚至丢弃闲置的土地也多,全村有数千亩复垦任务。这些地块多属离家远交通差,耕作难收成低的区域,乡亲们没有积极性,还责怪干部之前喊栽树种竹,现在又喊砍树伐竹,简直就是瞎折腾。成了风箱之鼠的我们,唯有软磨硬泡努力苦干。镇工作组的张荣耀、王国美,村委的刘支书、王春菊,和我们一起从地势最低的岔河村民组扎进灌木林丛,用定位系统按图索骥,核实图斑地块并划定四至界限。在荆棘灌木中钻上钻下,既要注意荆条木刺的剐扎,又要小心踩空摔倒,还得防范蛇虫来袭,其艰辛不言而喻。重量级的张荣耀虽然汗如雨下,但爬坡上坎却一步不落。王国美和王春菊两个巾帼看似柔弱,但在灌木荆条中穿梭却像灵蛇一样快捷。在林木草丛中折腾一小时多,划定了三个图斑,太阳才刚刚升起。顶着阳光爬上措噜古,此处图斑地块多大树而少林丛,效率就高多了。

绿蕨葳蕤人影小,青杠秀挺山岭低。龙洞坪和陇家沟交界处的山坡,青杠参天蕨草没人,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感。“左前面那一棵,对,就是那棵高的,锯了!”我们从蕨丛翻过山脊,就听到了王泽春的声音。钻出丛林,就看到热闹的工作场景,大家各司其职,有锯树的有割草的有翻地的,电锯机除草机耕地机响成一片。站在木材堆上指挥的王泽春,白衫醒目语音铿锵,颇有不让须眉的风范。晨辉倾洒在她身边的树叶草片上,斑驳的光点随风舞动而闪烁耀眼。
陡坡砍高树是技术活儿,操作不当就会伤人。得先爬上树用长绳系牢树的上部,让人拉住后再锯树的中部,锯到适宜程度后用力牵拉,让树冠部分倒向预定地点。眼看几人拉着树冠大幅回荡树却不断,刘支书飞跑过去帮着拉,大家喊着号子合力使劲。“咔嚓”一声锯点断开,“噗嗤”一声闷响随着欢呼声一起发出,树冠带着风声砸落在预定地点,强劲的风带动周边茅草一阵起伏。
没了树木蕨草的遮挡,视野更加开阔。俯视山脚,搭倮河顺着山势弧曲盘旋,润泽着沿河的村民组,也润泽着下游更多更远的地方。放眼对面,以拉山伟岸的山脉绵延高远,山腰的村庄交错散落。公路巨树般在村庄里延伸开去,农舍果实般缀满枝干。
蝉始鸣半夏生,萤飞舞雨时行。豆角已饱粒,玉米正灌浆,烟叶在熟黄。万物将成、丰收在望的季夏,也是暴雨肆虐的汛期。连日骄阳,晒得植物倦倦动物恹恹。一天下午,墨黑的云团突然遮蔽了阳光,重重叠叠挤满天空,天光仿佛夜晚提前降临般暗了下来。紧接着道道闪电如金蛇受惊,带着炫目的光芒在云堆里疯狂蹿跳,大地随惊雷炸响而颤栗。顷刻之间,硕大的雨点闪烁着白色的光芒,组成声势浩大的雨阵,从南面的双山、猎猪坪方向碾压过来。未及看清雨势,一阵急促的雨声又从北面传来,以拉山方向的雨同样来势汹汹,转瞬就带着飕飕冷气扑到身边。密密集集的雨点连天接地加速下坠,如同银白的竹竿从云天成捆成片地插落下来。云团压得雷声沉闷,闪电照得云团铄亮,雨点砸得尘沙飞溅。雷携拔山之威,雨呈决堤之势,地面蓄水成池,门窗晃荡作响,雀鸟隐形遁迹,鸡犬畏缩噤声。雨水击打在车顶,迸溅的水花倒卷而起,形成近米高的白色水幕。积水在坝侧路边汇成条条激流,卷着枯枝残叶冲刷而下。王仙、毛锐我们在阳台观看雨势预判灾情,全然没注意到被暴雨堵在车内的赵奎。直到雨势变小的间歇,才见他一溜烟冲进办公室。十来米的距离,却被浇成了落汤鸡。
黑夜来临时雨小了,稀稀疏疏地飘落。搭倮河流水暴涨,洪水漫过王春菊家前面的桥面直逼院坝,浑浊的洪流卷着沙石泥浆裹着断树残枝,带着惊骇的怒吼滚滚而下。我们派人守住桥两边公路拦截车辆防止误入,同步开始查灾救灾。所幸的是,因在镇上挂职且负责防汛救灾工作,我和镇水管站站长成信桥之前就组织各村,对沟渠河流、库塘洼地进行过隐患排查,实施了清淤疏堵、泄洪导流行动,所以比道角村乃至整个以古镇,除少量小型偏坡垮塌之外,没有大灾害发生。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防汛抗洪的有效之举。如果天灾中夹裹着履职不力的人祸,那就万死难赎其罪了!
稻香果熟雁唳长,翻山越岭驻村忙。
刚来驻村时,正是七月天,最初驻村队是毛锐、董国彬我们三人。安顿下来的第二天,刘支书说去山上看看种植的竹子,我们三人便随同前往。驱车从龙洞坪爬上双山,尽管气候干旱阳光毒辣,但沿途的竹子枝叶劲挺舒展,长势正旺。高三五尺不等的竹,一丛丛一行行依山就势分布开去,随风摇曳绿翠醒目。在山顶小憩时,刘支书指点着介绍各村民组的位置和情况。搭倮河之北以拉山之下,上湾、窝凼、芭蕉湾、黄家寨、倮倘坪、烟坪子、申家沟和村委所在地比道角,共八个村民组。跨搭倮河而居的有水塘子、陇家沟、白岩脚,搭倮河之南双山之下,有双山、梁子、龙洞坪、桥边、岔河和措噜古六个村民组。边听边记中大致知晓了十七个村民组的情况,但我们也清楚,知道维生素和啃胡萝卜是不一样的,担子足够沉重,唯有倍加努力。
到地方工作,我喜欢先到高处看看山川走势、地理形貌。置身山顶,看群山起伏沃野广袤,黛峰叠翠曲水流碧,村庄错落房舍俨然,鸡犬桑麻野烟蔚起,感天高地阔岁月峥嵘,河川奔涌长风浩荡,便会滋生怜惜之心爱悯之情,知晓驻村之职挂帮之责。见山见水见尘俗,也见自己,进而带着情感情怀去做事。此次上山于我而言,可谓正中下怀。
晴空少云风无痕,枝枯叶卷地飞尘。秋老虎天气的太阳,日胜一日的毒辣。南瓜宽大的叶片蔫巴下垂,玉米焦灼的脚叶点火就然,狗在檐荫吐着长舌,蝉一声也懒得叫唤。随着水源干涸程度加剧,北山除倮倘坪外的七个村民组饮水告急,地处引水管道末端的烟坪子,更是时常断流。我们一边组织给乡亲们送水,一边在深山里寻找水源点。刘支书、赵奎和毛锐、董国彬我们一行,前往南山最高峰猎猪坪寻找水源。一行人在林丛藤蔓荆条荒草中寻觅路径,攀峰跨壑分分合合,好不容易找到几处泉流,结果却是大失所望——那些泉流下面是其他村民的取水点,虽然没有明沟流下来,但截断山顶的泉流,山腰水源必然枯竭。

在猎猪坪连续碰壁的我们,把目光投向北边的以拉山。为了增加成功率,我们邀请了两位年长体健、熟悉地形的乡亲为向导。以拉山自然保护区是全村最高点,林木荒草更加繁茂,行走更为艰难。拨草劈树钻沟爬岩地寻了一天,找到两处大致等高、相距不远的水源点,在这极度干旱的情况下仍没断流,应该可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于是连忙定方位、测海拔。忙活完后,刘支书捧起山泉猛喝一气,随即大吼一声“爽啊!”我知道,随着吼声滚出喉咙的,还有连日失望的郁闷,更有找到水源的高兴。绕回来时途经一处垂直的岩壁,得从悬岩腰部的缝隙中穿过。大家爬行的姿势十分狼狈,心情却非常愉快。
八月末,董国彬调到以古村任工作队长,驻昆办派来的王仙加入了我们。我们接着测了南山一处水源点,海拔比烟坪子略高,理论上是可以引水过去的。于是一边组织发动群众测距离,一边向上争取水管。经过半月的努力,三千米长的引水管道下坡过河再爬坡,翻上了烟坪子。泉水喷出那一刻,乡亲们燃放的烟花爆竹和兴高采烈的欢呼,冲散了我们满身的疲惫。
后来,刘支书打探到南山还有一处水源,我们去实地勘察确认可行后,争取资金、联系水管、实施安装,解决了申家沟、比道角和学校、卫生室的饮水问题。为了北山其余村民组不再经受缺水之苦,又请成信桥随我们再上以拉山,研究修建拦山堰蓄水事宜。张子午挂帮的以古村渣污沟村民组也在这取水,所以作为她的队长,董国彬也再次爬上了以拉山。大家笑他躲不掉,他笑着说是和以拉山有缘。今年六月刘支书发来拦山堰建成蓄水后的图片,我转发在驻村时几人的微信群,王仙、董国彬、张子午都高兴得连发了好几个赞。
说到比陇公路,刘支书的神情是无奈而痛苦的。这段连接比道角小学和村委会的主干道,是十多年前镇村自行规划修建的。路面窄坡度大且弯道又多又急,加之缺乏维护资金,很多路段已经看不见水泥的痕迹了,排水沟防护栏压根就没设计。这段路曾经发生过多次车祸,还有人遇难。镇上挂比道角村的,还有曾江、李靖和后期调过来的王天美,而曾江是镇交管所的。我们一起研究之后,请镇上做了报告报送到县有关部门,接下来就是艰难曲折的协调过程。我先后四次到县城协调,又多次电话联系有关部门,答复都是支持的,县交通局还做了实地勘察设计,可惜阴差阳错的,就是落不了地。第一年项目批复时地点弄错,第二年又要求纳入全市的盘子统筹。好不容易把项目争取下来,又遇着耕地复垦,说公路在耕地范围,不得实施建设。
在这期间,比陇公路又出现两次车祸,罹难一人。悲痛且愤懑的我们,找相关部门实地勘察,确证了公路是预留有建设用地的,项目可以实施。在四处协调启动的关键时刻,市政府领导来实地调研,我们抓住机会作了汇报并获得了支持。第三天刘支书一进村委会,就高兴地说看见有施工队在开挖路基。历经磨难的比陇公路,终于破土动工!
今年六月比陇公路竣工验收时,刘支书发了图片给我。六米宽的柏油路面黝黑发亮,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透着金属的质感。规范的排水沟,黄色的标线,红色线条标注的防护墩。整条路如同黑色镶彩的绸带在翠绿的林丛间蜿蜒逶迤,实用又漂亮。用王仙的话说,是“把全村颜值都拉高了好几档”。看着图片,我眼睛竟有些湿润。为乡亲们的出行便捷,也为驻村队的接续努力,高兴,自豪!
山川峁岭尽披雪,树摧竹折飞鸟绝。
因为驻村年考是以九月为界,所以冬天是谋划来年的关键。我们驻村队都挂片到村民组,实行分片包干。王仙挂梁子、桥边,毛锐挂龙洞坪、白岩脚,我挂申家沟、烟坪子、倮倘坪。我第一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是和赵奎到烟坪子召开群众会。我出身农村并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加之赵奎的助攻,会议很成功。第二次我独自去烟坪子走访,正好遇着一群人在给一农户家浇筑水泥板,男人们扎钢筋灌水泥浆,女人们搅拌砂浆。“你就是那天给我们讲政策那个师傅嘛”!一个妇女看着我说。“啥子师傅哦?是同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另一个妇女接口说。然后一群人就笑,我也陪着笑。有他们指路,我顺利完成走访,算是有了良好的开端。因为入户走访需要拍照上传,后来每月的走访都得搭伙进行了。
龙洞坪有户杜姓人家,户主重病在昆明治疗一年多,妻儿轮番照顾无法务工,生活特别困难。毛锐为他家的事儿单独跑过多次,我和毛锐去过他家好几次,大家也轮流去看望过。对他家而言,安慰鼓励都是苍白无力的,帮扶到位才是硬道理。于是为他家争取了低保政策,又动员了他儿子外出务工。随着病人病情逐渐好转,如今已基本恢复了正常状态。
白岩脚是全村最大的村民组,其中一位姜姓老太太,儿子是残疾人,几年前在镇上信用社取钱出来,惨遭一妇女抢劫,好在民警及时破案并追回了钱。儿媳更为糟糕,身体差且眼睛看不见。毛锐每月都去她家两三次,经过协调把能够争取到的优惠都给了她家,经济收入没了问题,老太太也特别勤劳,但生活境况却是不容乐观。如果老太太辞世了,两个年轻人生活必然更加艰难。大家能做的,唯有持续不断地予以关注和扶持。
梁子、桥边离村委驻地都比较远,梁子更是在靠近双山顶的高坡上,村民居住分散,还有部分农户搬迁到了以古镇集镇街道,入户走访相对费劲一些。但王仙干工作有着不需提醒的自觉,每月的走访几乎都最先完成,所负责的统计报表也从未耽搁过。我们搭伙入户走访过好几次,所以知道梁子除了搬迁到集镇街道的,还有搬到其他村民组的。有一次我们走访完居住在梁子的农户,下来时经过白岩脚地界,看到一个妇女在地里劳作,王仙爬上坡去和她交谈了好一会儿。下来后王仙告诉我,那户人家就是梁子搬下来的。
看时间不早了,我们便往回走。晚风吹得路边的树木呜呜作响,应和着搭倮河潺潺的流水声,悠远沧桑,起伏回荡。偶有暮归的飞鸟掠过顶空,间或丢下几声啼鸣。王仙边走边选拍沿途的村景,扎成马尾的秀发被夕阳涂上金色的星芒,随发丝飞扬而跳跃闪烁。充满质感的斜晖洒落在她的脸庞,明媚了眉眼的温暖透亮、细腻柔和。婀娜的身姿拉出长长的影子,款步轻移间更见飘逸绰约,流溢成一幅灵动的走访画卷。
在比陇公路爬坡时,一辆小型客运车突然停下,女司机微笑着招呼我们上车。上车后才得知,她是隔壁场坝镇罗汉村的,送乘客去以古镇上返回。到村委会下车,我们给车费她却坚决不收,笑着说你们这么远的来帮助我们,顺路拉一段,收啥子钱哦!说完驾车走了。“这里的人真是太热情太和善了”!望着远去的车影,王仙感慨地说。是的,乡亲们都很热情。村委会旁边开客运车的肖师,我们几次搭他的车去镇上办事儿,他都说短途顺道,从不收钱。“不把公路修好都对不住他们”!我这话像感慨,更像自励。
驻村期间会上演什么剧情,是无法预料的。一个寒风呼啸的傍晚,我们正在三楼吃饭,院坝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那动静明显是有人群骚乱。来到阳台俯瞰,五六个人正在院坝里扭作一团推搡打转。我们急忙飞奔下楼,几个人正在抢夺一把长柄斧子,旁边坐着一人满脸鲜血。这时候吉学伦刚好赶到,立即报了警并忙着去夺斧子,却被几人扭紧都不松手。我从坝坎上跳下去,一把抓牢斧头部分,大喝一声“放手”!趁着他们愣神的瞬间,两脚蹬地双手发力往后猛地一拽,把斧子扯了过来。此刻赵奎也赶到,就和毛锐他们把受伤的村民扶进屋,联系了救护车。不一会,警车、救护车赶到,运走受伤者,带走砍人者。我把斧子交给民警时就着灯光才注意到,近米长的斧柄血迹斑斑,难怪当时抓着有粘手的感觉。
有些事看似突然,其实也如灰中线路草里蛇踪,是有迹可循的。后来我们才知道,砍人者其实也算受害者。其妻携儿带女跟一个老板跑了,孤身一人的他四处飘荡,长期的抑郁导致有些失常。这次回来就要报复所谓的“仇人”,便有了持斧伤人的惊险一幕,所幸的是伤者不久就康复了,未酿成大祸。夫堕弱而妻多媚,往往暗藏祸端。这不仅在他身上,也在很多婚姻家庭的变故中得到了确证。
比道角的冬天是货真价实的,几阵寒风,便吹得水见冰地见冻。一次我往桶里装水,打开水龙头后去办公室拿材料。待我返回时,水龙头流出的水流竟连同桶里的水一起结成了坚冰,冰柱把桶和水龙头连在一起,焊接一般牢实。
村委办公楼是上世纪的老屋,寒风从后窗灌进来前窗卷出去,炭火的热量被卷得所剩无几。大家操作一会儿电脑,又去就着余温烘一下手,真是又冷又烦。我们便争取资金把窗户更换好,又到县城买了空调给几间办公室安装上。“村上都安得起空调啊”?开发票的时候,老板娘那一脸诧异的表情和拉长的尾音,至今记忆犹新。
对绝大多数乡村人家而言,读书是改变落后状况的重要途径。我们特别看重教育的发展,尤其关注吹糠见米的大学生。驻村的第一个冬天,我们对在读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登记造册并完善有关资料。随后得到市民政局周国发、吕关能等人的关心支持,协调市慈善会对二十多名在读困难大学生实施了资金救助,让农家学子感受到了温暖。为引导乡亲们重视教育,还在以古镇上组织了“助学成才”捐助仪式。
第二个冬天,又请周国发他们联系乔治白服饰公司,捐赠了三千多件新衣物,发放给需要的村民,是为“暖冬行动”。满载衣物的大车抵达,王琦镇长和在场的镇村干部都来帮着卸货。腿快臂长的董国彬,可谓货物搬运的天选之人。王仙、张子午眉梢额头缀汗如珠,却一刻也没停息。凑巧的是,镇雄县城的王倩云女士,也带着一皮卡车捐赠衣物同时到达,共同参与了“暖冬行动”捐赠仪式。亦赏梅花映雪景,更喜新衣暖寒门。乡村的冬天,并不寒冷!
那年初识人如故,而今回首秋将暮。那亘古耸立的以拉山、猎猪坪、双山,峰岭绵延翠峦叠嶂,风定云闲林深草茂。那奔流不息的搭倮河,水浮白云烟笼翠柳,碧波叠浪青光透影。那些迎检候查的鏖战,入户走访的步履,夕阳炊烟的温馨,那些林涛松风的低徊,莺歌鸠啼的悠远,蛙鼓虫鸣的呢喃,滋润了岁月温暖了时光。人离别,秋已稔,情未了。驻村的记忆,一如搭倮河的流水,饱含烟火气,满溢人情味,前波后浪,永不停歇。
 
 
                                电视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专题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