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自己委屈,现在才明白,退役军人不能总盯着‘得到多少’,得想想‘还能做些什么’。”在镇雄县雨河镇“八一”座谈会上,近70岁的老兵赵祖祥攥着皱巴巴的发言稿,红着眼眶说出心里话。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主动为年轻退役军人解心结、为老乡办实事的“老班长”,曾是信访接待室的常客,一度满腹牢骚地抱怨“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去当兵”。
老赵的转变,是镇雄县深耕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镇雄县始终将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任务,以“尊崇”为底色、以“走心”为关键,通过搭建暖心平台、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服务机制,让退役军人在思想上“归队”、情感上“回家”,将教育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书写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新时代篇章。
“老班长谈心室”:用“兵言兵语”架起连心桥
“从军营到地方,就像从熟悉的战场转到陌生的阵地,心里没底是常事。”镇雄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角色转换的“阵痛期”,让不少退役军人面临思想困惑与情绪波动。为此,县、乡两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全覆盖建立“老班长谈心室”,以“老兵影响老兵、真情温暖真心”的思路,破解思想疏导难题。
走进雨河镇“老班长谈心室”,没有办公桌的隔阂,只有茶桌旁的围坐畅谈;没有严肃的说教,只有掏心窝的家常闲聊。这里的“谈心队伍”均从退休军官、参战老兵、优秀退役军人中精心遴选,平均军龄8年以上,既有重大任务经历,又懂军人心声。“我刚回来时也想不通,觉得立过功就该有‘特殊待遇’,后来才明白军人的价值要看是否还在为社会做事。”曾与老赵同部队服役的老班长陈祖贵,带着退伍证与他促膝长谈,相似的经历、朴实的话语,慢慢打开了老赵的心结。
除了面对面交流,谈心室还设置“留言本”“意见箱”,让不善表达的老兵有处“倾诉”;建立“谈心—记录—转办—反馈”闭环机制,政策疑问当场解答、合理诉求限时办理、思想困惑定期回访。两年来,全县“老班长谈心室”累计接待退役军人1200余人次,解决生活救助、就业帮扶、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300余件,真正成为退役军人的“政策咨询台”“情绪宣泄口”“困难帮扶站”。
志愿服务队:以“实干担当”激活价值认同
“浑身汗透的时候,村民递来一杯热水,一声‘谢谢老兵’,突然就觉得自己还有用。”老赵至今记得,第一次跟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参与洪灾后道路疏通的场景。正是这次实干经历,让他彻底放下心结,明白退役军人的“光环”不是靠抱怨争来的,而是靠实干挣来的。
镇雄县深谙“行动是最好的思想教育”,以“服务社会、奉献家乡”为导向,组建30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吸纳33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按特长分为应急先锋、政策宣讲、社区服务等分队,精准对接县域发展需求。防汛抗旱一线,有他们扛沙袋、疏河道的身影;乡村社区里,有他们帮老人代缴社保、为留守儿童讲军营故事的足迹;环境整治中,他们带头清理卫生死角,被群众称为“穿迷彩的文明使者”。
“在部队学的是担当,到地方更要把这份担当用在实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介绍,通过制定年度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内容与方式,让老兵们按需参与、精准服务。如今,像老赵这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在为民服务中重温军人使命,在实干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生力军”。
“八一”座谈会:用“红色记忆”凝聚向心力
“当年我们连负伤的就有87个,牺牲的就有9个,国家现在这么强大,谁来也不怕,我们活下来的人更要珍惜这份安稳!”“八一”建军节,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荣立一等功的指导员陈其敏在座谈会上谈起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历,台下老兵纷纷红了眼眶。在镇雄,“八一”座谈会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老兵们的“精神生日会”,更是凝聚共识的“思想加油站”。
为让座谈会既有温度又有深度,镇雄县将30个乡镇(街道)及镇雄驻浙江、广东退役军人联络站的座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摒弃繁文缛节,不设领导席、代表席,桌上摆着老照片、军功章,墙上挂着部队番号旗,让老兵们在熟悉的氛围中追忆青春,会上重温退役誓词、齐唱军歌,共同的记忆唤醒了老兵们的身份认同。
除了“忆往昔”,座谈会更注重“话当下、谋未来”。会上通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退役军人工作成效,让老兵们感受到“家乡发展有我一份”;设置“我为家乡献一策”环节,鼓励老兵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建言献策。会后形成问题清单,由相关部门认领办理,办理结果在下一次座谈会上通报,这种“闭环式”落实让老兵们感受到“说了不白说”。在外出差也要赶回来参加“八一”座谈会的老兵陆友杰说:“这是与组织的约会,再远也得来。”
网格化管理:以“精准服务”筑牢思想根基
“退役军人数量多、分布广,思想动态复杂,‘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行不通。”镇雄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实现教育管理全覆盖、无死角,该县将退役军人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划分为30个基础网格、262个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由村“两委”成员或优秀退役军人担任的联络员,发放“服务联系卡”,实现“服务到格、管理到人”。
通过网格走访,工作人员为每一位退役军人建立“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就业状况、困难诉求,对自主择业、下岗失业、身患重病等群体标注为“重点关注对象”,由联络员每月走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靶向教育”:对刚退役的重点讲政策、帮适应,对年龄较大的重点送关怀、解难题,对有创业意愿的重点讲扶持、助发展。
如今的镇雄,乡村地头有老兵们助力春耕的身影,社区街巷有他们调解矛盾的足迹,创业车间里有他们带动乡邻的热忱——曾经的“最可爱的人”,正以“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乡村振兴的“先锋队”。今后,这份“尊崇”与“实干”的双向奔赴仍将继续,激励更多老兵把军装的荣光化作奋斗的力量,让“红色动能”在乌蒙大地上持续激荡,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力量。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