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未褪的清晨,在镇雄县泼机镇庙山村,吉学勇踩着露水浸透的胶靴走进果园。他一会儿拿着刷子给树干涂抹保护剂,一会儿拿着剪刀给果树进行整形修剪。“再过几个月啊,树枝上就会挂满红彤彤的大苹果咯!”说着说着,吉学勇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这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水果种植王”的农村党员,用27年时光,钻研果木种植技术,最后凭着种植水果的手艺,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共奔小康。
吉学勇指导农户打理果枝
苹果梦的萌芽与破土
1997年的那个秋天,二十多岁的吉学勇在昭通亲戚家的果园里,第一次触摸到温润饱满的红苹果。当得知这片“金果子”亩产值是传统作物的十倍时,这个只会种玉米和洋芋的庄稼汉心头震颤:“老家泼机的山水,难道种不出这样的金疙瘩?”
吉学勇带领果农参观果园
怀揣着改变命运的炽热梦想,1998年3月,吉学勇开始了他的苹果种植之路。
面对“泼机气候不宜种苹果”的质疑,吉学勇把家安在了荒山坡。白天蹲在地头记录温湿度变化,在果园里不断观察摸索,晚上就着夜灯研读果树栽培等书籍。为了掌握最先进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他多次前往昭通、四川、广西等地的知名果园考察学习,引进优良品种,并结合泼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改良和创新,不断提升种植水平。十年磨一剑。2008年秋,当首批8000元苹果款揣进兜里时,这个倔强的汉子在果园里泣不成声——这不仅是吉学勇个人种植技术的破冰,更打破了老家这片土地不能规模种植苹果的定论。
从“一个人的果园”到“大家的合作社”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路。2010年,在苹果种植试验田结出硕果后,吉学勇以超前的发展眼光牵头成立富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合作社运营十余载,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人次,年均带动50余户家庭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针对残疾对象,他耐心传授种植理论,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残疾农户的种植技能。目前,共吸纳11户残疾人家庭劳动力长期就业,帮助他们实现年均增收突破万元。
在利用合作社吸纳群众就业的同时,吉学勇还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广泛向周边群众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种植技术。通过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他共向当地群众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政策宣讲8期,覆盖1600余人次,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思路。
吉学勇带领果农参观果园
苹果种植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吉学勇拓展种植品种的动力。20多年来,他种植的水果已由原来的苹果拓展到草莓、李子、葡萄、桃子等五个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余亩,其中有苹果100余亩,草莓20 亩,李子50亩,葡萄10亩,桃子20亩。去年已挂果的水果实现产值80余万元。
一到农闲时节,果园便成了一座“农民大学”,吸引各地的果农和农技人员参观学习。“独木难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吉学勇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大家,带动果农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吉学勇带领果农参观果园
如今,200余亩的生态果园如同七彩拼图:春日草莓飘香,盛夏葡萄垂珠,秋来苹果映霞,冬月桃李含春。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吉学勇靠种植水果过上了好日子,同时也带领着庙山村的乡亲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荣誉满身仍初心不改
当“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科普示范带头人”等多项省市县级荣誉接踵而至,吉学勇家中最醒目的仍是斑驳门楣上那块锃亮的“共产党员户”标牌。在挂满“党员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云南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等牌匾的文化墙前,这位53岁的“土专家”轻抚着2011年获得的昭通市优秀共产党员证书:“这才是照亮我前行路的勋章。”
丰收季节的苹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那时候我就想着,要把自家果园打造成一本活教材!”站在苹果树下,吉学勇的头发丝上还沾着滴滴晨露。“现在我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果园,试种新品种,还要指导合作社的农户开展科学种植,虽然事情更多、更忙,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份‘甜蜜的事业’!”望着绵延至山脚的果园,吉学勇对未来充满信心。
丰收季节的李子
清晨的巡园路上,吉学勇手把手指导农户修剪果枝;暮色中的合作社办公室,灯光常亮至深夜。二十多年春华秋实,一本本泛黄的种植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他的技术改良方案与点滴心血。朦胧雾色中,这位巡园人的身影折射在这四季更迭的果园里,叠印在镇雄这片乌蒙大地上,恰巧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新农人的精神图谱。
电视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