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又绿乌蒙山,哀思长绕赤水河。在清明节来临之际,镇雄县社会各界以“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为主题,通过祭扫烈士陵园、讲述红色故事、开展传统文化实践等系列活动,在缅怀中传承精神,在追思中凝聚力量。
清明前夕,镇雄烈士陵园松柏凝翠,前来祭扫的群众络绎不绝。在纪念碑广场,身着正装的机关干部职工、胸佩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手持鲜花共同肃立。高亢的国歌声中,人们向高耸的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垂首默哀时,春风拂过胸前的白菊,仿佛在诉说穿越时空的敬意。
“这里长眠的多位革命烈士中,最小的牺牲时只有10多岁......”烈士墓前,讲解员们深情讲述墓碑后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带领大家重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烽火岁月中先烈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矢志报国的崇高精神,孩子们触摸着冰凉的墓碑,爱国主义在心底悄悄发芽。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对着鬼子笑......”稚嫩的童声在陵园回响。春苗小学将思政课堂搬到烈士墓前,《小英雄雨来》《王二小》《小石头送信》等经典红色故事通过孩子们的演绎焕发新生。当讲到小石头冒死穿越火线送情报时,春苗学校的同学们攥紧了拳头,“站在先辈战斗过的地方,突然明白课本里‘视死如归’四个字的分量。”
除开展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外,部分学校还组织开展以“绿色清明,文明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涵盖民俗文化体验、非遗传承以及环保理念践行等多个方面。在城南中学附属第一小学,同学们用超轻黏土制作“赤水河畔青团”,在揉捏中感悟寒食文化;拓印柳叶作画环节,孩子们采集新鲜柳叶,创作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清明春色图”;“微型风筝工作坊”里,沙燕风筝载着“致先烈的一封信”飞向蓝天......这些寓教于行的实践,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在环保倡议区,学生们正用梧桐落叶拼贴“乌蒙丰碑”画作,倡导文明祭扫、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同学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遗志,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活动负责人赵老师介绍。
暮色中的烈士纪念碑前,新入团的少年们举起右拳,誓言铿锵。远处山坡上,早开的杜鹃花如霞似火,恰似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绵延不息。
镇雄县融媒体中心
电视新闻
更多